Friday, June 19, 2009

笨蛋總統 還是 笨蛋記者?

馬英九 哪裡有說錯,完全是笨蛋記者的英文太爛 加州大学UC San Diego 教授谢淑丽 Susan Shirk的書名是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你說該翻譯成《脆弱的强权》還是《脆弱的“超强”》? 都可以嘛。 當然她的原意就是要強調 "Super",而不是普通的"power". 這次馬當然是對的,只是他沒有跟隨流行但是不精確的翻譯而已了。
笨蛋記者! http://www.amazon.com/China-Superpower-Internal-Politics-Peaceful/dp/0195306090


以下就是以訛傳訛的轉載以及源頭《聯合報》新聞
http://news.163.com/09/0619/17/5C6GOOEA000120GU.html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s/SinoNews/Taiwan/zxs_2009_06_19_21_45_35_594.html
馬英九見美學者 說錯學者著作名稱

馬英九總統下午兩點半,在總統府接見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加州大學教授謝淑麗教授 (Susan Shirk),但馬英九一時口誤,將謝淑麗的新作「脆弱的強權」說成「脆弱的『超強』」。

謝淑麗曾任美國柯林頓政府時期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是美國政、學界知名的「中國通」,對民主黨政策具有相當影響力。會談目前仍在進行中。

【2009/06/19 聯合報】http://udn.com/ 

Monday, March 2, 2009

[艾未未] 问候你的母亲 09.02.27 (2009-02-27 10:09:45)

问候你的母亲 (2009-02-27 10:09:45)

近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兔和鼠,煞有介事,好像是有人动了一个大国的祖宗,爱国贼们又在蠕动了。

国人不仅傻逼而且健忘,汶川地震的豆腐渣工程,才几天的功夫就没有人问津,律师们不知道是死到哪里去了。三十万被毒害的婴儿,无人报道,媒体都瞎了哑了,维权律师像是小媳妇似的。公检法腐败,当然没有人叫喊,因为律师就是腐败的一部分。煤矿塌了,砸死的是穷人,律师当然没有兴趣。几十万艾滋患者,律师没有兴趣。中国的船被俄国打沉了,律师在哪儿呢。杨佳案,俯卧撑,躲猫猫,律师们屁都不敢放一个,足以吓死他们。律师自己的协会直选都搞不定,孙子们丢尽了脸。央视一把火烧了五十个亿,可以把希腊的,罗马的,印度的文物大把大把的买回来,买回一个国际主义文化的潇洒,买回许多许多的自己的和别人的耻辱或是尊严,你们屁都不放的肛门生锈了吗。生在一个垃圾箱里,该放屁的时候不放,不该放屁的地方却满口喷粪。中国律师真不如驴屎。

圆明园的鼠兔不是中国的文化,也没有狗屁艺术价值,爱国不是爱新觉罗,十二个洋造的玩意不是国粹,今天若是要花屁民的银子,那才是又一次的被劫。是什么样的奴才们会爱上那条曾经抽过他的鞭子,中国人世世代代又贱又怂又坏又贼,烂到骨子里去了。这些简单的道理,不学无术混淆是非黑白的狗屁爱国律师,鸡巴媒体搞得清楚吗。

再说圆明园享有今天的败落,并不只是洋人的功劳。国人的功劳不可抹去,直到八十年代,圆明园一带的猪圈,哪家哪户不是用雕梁画栋的圆明园汉白玉所砌呢。

媒体是个啥玩意呢,说他们是婊子,是有辱性工作者了,说他们是牲口,是有辱动物了,他们只能是愚蠢地人类中的最低下的族群中最差劲的最没有趣的哪一类。

留学生就一定是傻逼吗,海外华人就一定是爱国贼吗,律师就是坏蛋呆逼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他们看上去总是这样的。

就算是你们真的想为这个耻辱的体制,罪恶的文化买单,你那几斤几两值多少呢。

在新中国的几十年中,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全国,在西藏,在革命的,人民的,党的,你的名义下,毁灭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了无数的祠院庙宇,砸掉了成千上万的佛身,熔化了多少车皮的鎏金佛像,今天有谁站出来要清算一下价值呢。那时的你恐怕是唯恐不及呢。

知道了律师的身份是欺诈的,法律是可疑的,媒体是下作的,体制是昏庸的,就会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装,装什么。一个无视事实,无耻作秀的国家,慢慢的乐吧。

一百个还是一千个御用爱国律师们,还是多关怀一下你们的母亲,不要总是让我们来关怀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f90ad0100ch2o.html

Monday, February 16, 2009

《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

《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
【聯合報/胡麗桂/記錄整理】

主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龍應台(作家)
時間:2007年3月11日
地點:法鼓山第二大樓502會客室

「聖嚴法師,我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您嗎?」
3月11日下午,作家龍應台女士上法鼓山拜會聖嚴師父。這是她第二次專程探望師父。原來只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就是看看師父是否安好;可是來訪之前,與她聯繫的法師在電話裡探問:
「有沒有特別的問題要請教師父?」

「沒有,就是單純的拜會。」龍應台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有沒有問題」的這一問題真的構成問題,在她心底多次迴盪湧現,於是她開始慎重思索向師父請益的這件事。春雨經日,周日才稍放歇,但山區濃霧未開,氣候仍然不定。午後的會客室裡,龍應台見師父一派精神爽朗,法體康健,當下覺得欣喜。原來她想這樣的探望就好,可是她繼而發問了,什麼問題都可向師父請教嗎?師父頷首。
「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 ──關於生死。」

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

龍應台:我來之前,果本法師在電話裡問我:有沒有特別的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說沒有,就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我開始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問題請教聖嚴法師,那麼,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關於生死。
自從父親三年前過世之後,我才開始比較嚴肅去思考生死。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很晚被啟發的人,但我覺得,一旦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大概就離宗教比較近了。可是三年之後,我要跟師父報告的是,在這個題目上,我還是沒什麼進展,可是這問題從未被遺忘。

聖嚴:你是沒有探索,或者說你探索的方式是思想、思維,那是你的慣性使然。你並沒有真正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想要體驗屬於生命深層的部分;僅僅依憑思想、理路的方式去思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啟發,那是很難的。
通常的人,在面臨親人過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難關而好不容易走過來的情況,會產生一種反省;那是向內心的反省,而不是從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說,信仰這件事,不是研究、推敲可以達成目標的。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的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繼續往前走,就可以漸漸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但是,一般人講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於是否有一個永恆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關心之列。永恆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歷史嗎?這只說對一半。人類的文化、歷史會隨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到時候誰也不知道孔夫子是誰,釋迦牟尼佛究竟何人!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說生命是永恆的?因為除了文化歷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為「靈」的生命。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為眾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是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恆的,不僅僅存在於一生一世,也不受限於歷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佛教把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叫作「解脫者」,但是解脫者最後到哪裡去呢?不一定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重複地出現,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與空間所無法限制的,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時空出現,叫作「功德身」,也叫作「智慧身」。這是佛教對於永恆的生命的信仰。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又到哪裡去了呢?而人的價值又到哪裡去了?因為地球、宇宙終有毀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消失?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是有一個永恆的精神生命存在的。

比如說,人往生以後到哪裡去了?佛教徒說去極樂世界。但究竟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呢?沒去過的人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有,在極樂世界裡接引化眾的阿彌陀佛,將來也有圓寂的一日,而阿彌陀佛圓寂以後,極樂世界還有誰來度眾、化眾嗎?有,有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繼續度化眾生。只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會涅槃,到時候自然有另一尊佛出現。是這樣的。

相對於極樂世界的清淨、安定,我們所處的人世,則是非常危脆、非常的短暫,叫作「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並非不好,反而有利於修行。在這個世界,我們一邊即苦即樂,也可以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少有修福修慧的機會,因為大家都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他人的幫助。所以在極樂世界修福修慧的機會比較少一點。此外,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距離成佛之路比較遠一點、比較長一些。不過既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成佛的時間早晚,也就不那麼在乎了。
但是在沒有往生以前,我們總希望能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長智慧,以便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位高一些,離成佛近一點。

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

龍應台: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聖嚴: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信仰這件事,確是有矛盾的。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信仰便是矛盾的。

信仰是屬於個人的體驗。譬如有了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如此,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回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定得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龍應台: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聖嚴: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比如達賴喇嘛曾經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證明「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的。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麼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為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的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但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另一方面,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三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於迷信呢?這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已;但是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可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子,為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是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许多的人都來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是因人而異,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的。

龍應台:您的意思是說,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先有信仰,才有下一步。是這樣嗎?

聖嚴:比如你的父親三年前往生,你相信你的父親從此消失不見嗎?還是你相信你父親的生命仍然存在?

龍應台:我就是不知道我應該相信什麼。

聖嚴:通常的人在情感上,希望它是存在的。

龍應台:對,但是我們受理性教育的人,又會打一個問號!

聖嚴:你打了問號,信仰就不存在。有的人根本不在乎人死之後的精神存有問題,既然已經往生,也就什麼都不留了。這是唯物論者的觀點,只有物質消滅,沒有精神延續的問題。可是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生死不是那麼決斷的事。暫且不論佛教觀點,傳統的中國文化也相信生命是延續的。譬如孔夫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對討論死亡這件事雖然存疑,但也不否認。又說:「祭神如神在!」肯定祭祖追思是有其需要的。這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的一種正面的安定力量,對社會倫理價值的維繫,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也相信「天」的存在。天,其實是一個虛無的思想,並非有一個具體的天存在。中國人崇拜天,信仰天,相信活著之時,人上有天;人死之後,則墮入陰間、黃泉。這還是相信人死之後有一個去處,生命還是存在的。
從佛教的觀點,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續,不因一期生命的結束而中止。佛教是如此看待生死,對信仰者也是一種安慰。

過分關注現實世界,會阻擋對深層問題的探索

龍應台:您剛剛說我這三年的探索不夠,確實如此,而且我發現,我只是一點點的探索,都已經看到一個矛盾,也许是因我的智慧太少。譬如當我認真去讀、去思考生死大問之後,哪怕只是淺淺的觸碰,我馬上會覺得自己在現實世界的一切作為,譬如寫作,立刻顯得空虛無用。那價值是立見分明的。如果我在這個探索上再認真一點,我會馬上停止寫作這件事,這樣的情緒已經很強了。

聖嚴:聽起來你像是一個極端主義者。如果講比較、批判之心,其實我對政治、現實社會,內心也會有批判的聲音,可是身為宗教師,我的工作是以佛法關懷大眾、教育社會、安定人心,縱使對現實社會憂心、感慨,但仍不影響我的本分工作。

龍應台:您難道不覺得如果對現實世界過於關注,其實是會阻擋你探索比較深層的問題?不是嗎?

聖嚴: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你自己希望在哪一方面貢獻?是向內心的深層探索,還是發揮專長來幫助社會?

龍應台:幫助社會很重要嗎?

聖嚴:是很重要,這是另一種建設,譬如幫助社會的安定和諧。現在你的文章發表之後,讀者有兩種反應,正面、反面的都有。這對社會也有幫助,就是你提出正面的批判,對正義的釐清,對事情的觀察。但是不是讀者看了你的文章,就一定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會被採納。

龍應台:我倒不是關心這個,而是說,當你去思索生命的根本問題,寫作這件事就變得無關緊要,根本沒有意義。您難道不鼓勵我乾脆不要寫作,而去思索生命更大的問題?

聖嚴:寫作是有用的,我還是這麼講。你點了一把火,帶動很多人的反應、討論,形成一種影響。寫作是你的特長之一,但是宗教的探索,那是另一種態度。不能以寫作的態度來探索宗教的深層內涵,這兩種態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是佛教的宗教師,也是佛教學者。當我研究經典文獻之時,我是抱著做學問的態度,進行文獻的研究考證;可是信仰不同,信仰是我的生命。像我手上經常拿著一串念珠,我時時刻刻都在念佛──念阿彌陀佛。可是如果從學術考證來講,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根本沒有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尊佛。又譬如觀世音菩薩,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佛經記載從釋迦牟尼佛口中講出的;再繼續考證下去,觀世音菩薩並非一開始即有,而是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才有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出現。但是從此以後,經典記載的觀世音菩薩事蹟愈來愈多,而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非常豐富,那就漸漸形成了觀世音菩薩信仰。
如果從學術的角度探究,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是不成立的,而阿彌陀佛的信仰也有問題。但我還是經常念佛,經常念觀世音菩薩,甚至我說,法鼓山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是信仰的功能,不僅對我自己非常有用,也幫助了许多人。许多人在失意、絕望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藉由信仰的力量通過難關。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

龍應台:法師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經驗?對您而言,什麼叫作寂寞?

聖嚴:寂寞有不同的層次,如思想上的寂寞、情感上的寂寞,和修行的寂寞。
思想的寂寞,就是思想、觀念上的知音難逢。情感的寂寞,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侶,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或者沒有情感的伴侶,自己一人孤單生活。另一種是修行的寂寞,譬如閉關修行,需要一個孤立寂寞的空間,不受外在環境干擾,才能好好往內心去探索、體驗。像這樣的修行,別人看起來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卻覺得很充實、踏實,非常安定,而煩惱少。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這對修行人是必要的過程。現在在台灣、西藏,以及南傳的泰國、緬甸,都不乏閉關的出家人或者在森林中修行的法師,他們看起來很寂寞,但是他們的精神非常充實、愉快。

龍應台:您提到閉關修行,其實並不寂寞,反而很充實。但是如果沒有信仰,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聖嚴:沒有信仰的人生,就沒有落實感、沒有踏實感,也沒有未來感。那樣的人生是很空虛的。
空虛與寂寞,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將來的希望,沒有生命的踏實感,沒有人生的著力點,所以空虛、寂寞。有了信仰以後,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與諸佛菩薩常在一起。比如我閉關的那六年,人家看我是獨自一人,但是對我來講,我是跟過去、現在的無量無數諸佛在一起。可能有人會說,當我閱讀之時,我也與書中人物在一起。假設書裡人物是孔孟,那是不是等於每天與孔孟對話?而孔子孟子經常保護我,跟我在一起嗎?一般不會有這種感受。但是信仰讓我覺得,諸佛菩薩是恆常跟我在一起的,不管何時何處,我都覺得很安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

龍應台:有沒有什麼時刻,您會對自己有所懷疑?譬如對自己的作為、處境,或者生存的狀態產生懷疑?

聖嚴:懷疑的原因,是對自己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以及自己的未來沒有確定感。實際上就是沒有信心,對過去的價值沒有信心,對未來的自信也不足。
已經過去的事,不需要後悔。後悔就代表否定自己從前的作為、過往的價值,覺得不正確,那表示自己很愚癡。如果是這樣子,那麼對於現在熱切投入、非常堅定的事,可能幾年之後也會後悔。這樣經常在反覆懷疑之中,對自己好不好呢?
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懺悔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自己從此不再犯。要知道當時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不需要後悔,否則往前的路也跨不出去了。
人對自己存疑,這是正常的,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不往前走,那就永遠沒有出路。我還是鼓勵你繼續寫作,但是信仰的部分要加強。

龍應台:我自己有许多疑問都與信仰相關,也就是關於生死這門大課。我自己感覺到,如果這問題再繼續追索下去,就會顯得我在觀察社會寫就文章這件事是非常不重要的,這種感受對我來講非常激烈。雖然不知道這麼往下走會走到哪裡,但我覺得我會停止寫作,至少這一類的文體會放棄。當你覺得生死課題才是真的課題,眼前所見國家發展、社會現象都顯得無關緊要,而我是一個作者,如果我覺得這個議題無關緊要,我是不可能去寫的。把柴火拿掉,火是點不成的。我現在很接近這種狀態。不過既然要探索,就一定要繼續深入,我不可能為了保留寫作而停止探索。

聖嚴:如果是這樣子,你會成為一個大修行人!而你的才華,可以有另一面向的發揮,不是寫作現實層面的關懷,而是永恆的關懷。

龍應台:對!這是大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你開始去探索永恆的關懷,那麼眼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聖嚴:現實是你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探索永恆的關懷的時候,現實的關懷就必須放棄。你必須選擇。像我是個和尚,我只做和尚的本分工作,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的角色,但對我來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宗教重視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

龍應台:您現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您個人面對這個大宇宙的修行功課已經做完了,對不對?

聖嚴:你這話是正確的。我們講修行菩薩道,一定是從體驗生命的本質開始,生命才能夠踏實。如果生命不踏實,而要去做社會關懷、社會工作,那是有問題的。
而我對生命的體驗,是跟修行的信心連在一起的,然後推及至各種社會關懷的工作。這與一般公益團體的做法不同,我們提供的是永恆的關懷。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運動,多半給與現實上的關懷,而我們重視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比如說臨終關懷,我們會給與佛法,告訴臨終者和家屬永恆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屬在接受這種觀念的時候,對往生者有懷念,但沒有恐懼,也不會有失落感。

龍應台:可是這還是屬於您為社會付出,為社會關懷的層面。以一般人來說,除了現實的社會層面,還有一種自己對於永恆的探索。譬如我的社會層面是寫文章、教書,或者辦基金會,對您而言,弘法、教育與臨終關懷這些事,也還是屬於社會關懷的工作。我要問的是,您個人對於永恆探索的這一部分,您所有的疑問都已經找到答案了嗎?

聖嚴:對我來講,我不會有疑問,我對自己不會懷疑。為什麼?我只要一點通,全部都通。這種經驗和感受是愈來愈深的。還有,我的信心,也與服務人群有關。當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人接觸到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少一點煩惱,那就是最好的成果。這個時候,我對自己的信心愈來愈強,愈來愈深。

龍應台: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的,不是很多疑問一個一個解決;而是一點通,全部通!突破一個點之後,就是一片平地了?

聖嚴:通了以後,還會有成長。通的意思,一種是佛法觀念的通徹,一種是修行經驗的通達。觀念的通,是我對基本佛法的認知;修行的通,則屬於內心的經驗,內心的經驗一旦通透以後,就不會消失,而是繼續地成長。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讓其他人也得到利益,於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人互動的時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長中,就是所謂「教學相長」。現在我辦教育,帶著我們的團體,我自己也在成長。如果我關起門來打坐、看書,不一定有這樣的成長。

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

龍應台:您這個「通」的境界,讓您覺得在宇宙之中有種很安定、很清澈的歸屬感,是這樣嗎?但是我想請教,這個清澈,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鄉下老農,他可能沒有很多疑問,生活中一樣感到安定的歸屬,其間的差別在哪裡?

聖嚴:我是沒有歸屬的歸屬。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以修行來講,初入門者是需要有歸屬感的,要有實踐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長短期的念佛、打坐課程,從念佛、打坐的練習之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則讓我們練習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沒什麼好追求的,到最後,內心無有恐懼,沒有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風港,這才是最好的歸屬。
沒有歸屬的歸屬,並不是在虛無縹緲之中尋找一處歸屬,而是現實生活之中,任何一時一處,都是我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我的歸屬。

我還是要強調,信仰必須從實踐開始;實踐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身心反應,但不必在意,也不要執著。有了一定的修行體驗之後,身心反應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我來講,現在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當成是妄想、幻覺。追求身心的反應,反而是一種累贅。但這是龍小姐你現在沒辦法瞭解的事。信仰需要實踐,實踐就會有體驗,當你自己感覺到了,你不得不信。

龍應台:您是要告訴我,像我這樣的人,一開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邏輯都放開,去接受信仰,有了體驗之後再說,您是這意思嗎?

聖嚴:還是要試探,不要一下子把左手放開,右手也接不上來。試試看吧!不要弄得兩邊都落空。

龍應台:現在许多知識分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覺得我特別不開竅,沒有智慧。

聖嚴:知識分子很難開竅!

龍應台:因為知識分子的「我見」特別深、特別固執,是不是?

聖嚴:對知識分子來講,「我見」就是理性主義。中國的讀書人學佛的很少,特別是文史哲領域的學者;他們也许佛學懂得很多,但不會來學佛。

龍應台:這是知識分子的理性主義特別強。而西方的知識界呢,他們的態度是不是也一樣?

聖嚴:對於信仰,東西方知識分子的態度很不相同。中國的知識分子主要受儒家影響,對佛教保持距離。西方的知識分子多數都有宗教信仰。還有,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之中,學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學佛,因為他們重視實證,理論上可能還不通透,但是方法對他有用,那他就相信了。比如說現任台大李嗣涔校長,他是科技人,但他對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入的體驗。

龍應台:是嗎?反而是學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進入佛教!但是請師父不要放棄我,我對宗教的心是開放的。師父建議我怎麼開始探索宗教呢?

聖嚴:建議你先看幾本佛書,有機會也要開始實踐了

Monday, January 26, 2009

失蹤60年 小王子作者終於找到了!


失蹤60年 小王子作者終於找到了!
2009/01/23
【李黎】

他像一棵樹般溫柔地倒下,一點聲音也沒有……

——《小王子》,第廿六章

不久之前讀到法新社發出的一則新聞:法國文化部「水棲暨海洋考古研究所」宣佈,法國考古小組的水底打撈人員,最近在地中海濱馬賽附近的外海,發現「失蹤」了六十年的法國名作家聖修伯里當年駕駛的洛克希德P38閃電戰鬥機的殘骸,以及——他的遺骨。

讀著這則新聞時,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一樁長達六十年之久的失蹤之謎終於揭曉了;身為《小王子》的一名書迷,我理應為作者的死亡原因真相大白而感到安心。然而另一方面,在我心深處,一則帶著神祕色彩的、童話式的猜想,恐怕就此幻滅了。

是的,我雖然早已過了迷戀童話的年齡,然而每當重讀《小王子》的時候,我願意再一次回到聆聽童話的時光;我願意換回一顆孩子的心,才能走進書裡去,被那些奇妙的字句觸動,微笑、好奇、心疼、流淚,對著最後一頁簡單卻美得出奇的圖畫痴痴地沉默許久……什麼「殘骸」?什麼「遺骨」?這些都不是屬於童話的字眼。我寧可永遠不曾知道所謂真相,永遠不讓謎底揭曉,而暗暗相信聖修伯里的「失蹤」並非偶然,而是以他筆下那個神祕又可愛的小男孩的結局作為預言,悄悄安排了他自己以同樣的方式步向歸途……

安堂‧聖修伯里,全名是Antoine Marie Roger de Saint-Exupery,一九○○年出生於法國里昂,一九二一年就加入了法國空軍,五年後成為職業飛行員。可是他更為世人熟知的另一面,則是位以詩意的語言書寫飛行文學的作家。在舉世聞名的《小王子》問世之前,他已寫出了《南方信件》和《夜間飛行》兩部小說,以及《風、沙與星》和《飛往阿哈斯》兩本哲理性的書。還有一本身後才出版的《沙的智慧》,是用他的筆記編輯成書的。但是讓他六十多年來成為世界上許許多多孩子和成人都喜愛的作者,還是童話書《小王子》。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聖修伯里再度從戎加入法國空軍,在一次任務中座機被擊落而逃到美國,暫居紐約。一九四二年的夏天,他在長島寫下童話故事《小王子》,懷念在納粹佔領下的祖國,和在那裡受飢餓苦難折磨的好朋友Leon Werth。在屝頁的獻詞裡他還說:「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很少人記得。」所以他強調這本書其實是獻給還是個孩子時的Leon Werth。

不久聖修伯里就回到戰火中的歐洲,加入反納粹的空軍偵查特勤部隊,仍是擔任飛行員。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這天,當他從北非飛越法國南部進行偵查任務時,連人帶機突然從雷達畫面消失,從此下落不明。這位才華洋溢的作家和勇敢的飛行員,始終未能親見那年年底法國解放,和次年大戰結束、和平到來。

而今聖修伯里的飛機遺骸找到了,號稱揭開了懸疑六十年之久的生死之謎。為什麼我卻有一份惆悵之感?

《小王子》寫的是一個飛行員,由於飛機故障,被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遇到一個外星來的小男孩——小王子,兩人交成了摯友的故事。小男孩對作者「我」描敘他來自的地方——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星球,小到只需把椅子轉個方向,就可以隨時欣賞日出或者日落;那裡有三座小火山(兩座活的,一座熄滅了),還有一朵嬌氣的玫瑰花……他敘述一路探訪過的星球和上面的居民,多半是些孤獨而怪異的成年人(其實正是芸芸眾生相),讓他大開眼界。最特別的是他在地球上交到的好朋友:一隻聰明而深情的狐狸,從狐狸那兒他懂得了如何建立和延續感情。在這段漫長的星際之旅中,小王子學到了最寶貴的功課:他終於學會了如何愛、如何欣賞珍惜愛的對象、如何與她相處;他也學到了愛的恆久責任。於是他決定這是回家的時候了:他應該回到自己那獨一無二的小星球上,照顧那朵世上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然而他的回家之旅,必得用一種令人心碎的方式完成——讓一條毒蛇咬「死」,然後他才能輕盈自在地昇回星空……作者自繪許多幅可愛有趣的插圖,最後一頁卻是再簡單也沒有的寥寥數筆,閤上書以後怎樣也忘不了——沙漠的地平線上渺無一人,什麼也沒有了,只有一顆星星懸在天上。

多年來,我總覺得聖修伯里忽然連人帶機失蹤,必也是類似的神祕安詳的情景吧。我不能想像寫出這麼溫柔的故事的人會慘烈地死去;我願意相信他是像小王子一樣,身體消失在沙漠裡,靈魂便自由自在地飛到屬於他自己的小星球去了……唯有這樣,《小王子》才更像是他給這個世界的暗示,而書中的話語,也像就此得到了實證。沙漠上空那顆星星,怎麼能沉到海底去呢?

記得二○○○年在巴黎,看到許多店家擺出《小王子》和聖修伯里的其他著作,紀念他的百年誕辰。法國人視他如偶像——其實不止是法國人:《小王子》一九四三年在法國出版後,同年便譯成英文在紐約出版,至今已譯成一百多種語文,有三百多種不同的封面——想像一下,把這三百多本說著世上不同話語、面貌各異的《小王子》全擺在一起,會是何等熱鬧壯觀的景象!一九七五年還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聖修伯里」呢。一百歲的聖修伯里、六十歲的小王子,依然讓這個星球上許許多多大人小孩著迷。

前些時,有一次陪晴兒逛電腦店,在電腦遊戲架上忽然發現一個眼熟的圖象:《小王子》這本書竟然有遊戲光碟了!原來是為《小王子》出版六十週年而推出的。六十年來,這本書的讀者群也跨越幾代了吧,而今竟然做成e世代的電腦遊戲光碟,這可是作者當年怎樣也想像不到的。我毫不猶疑地為兒子——其實是為自己,買下了生平第一張打算自己玩的電腦遊戲。

晴兒那時還沒讀過《小王子》,我們一道玩光碟遊戲,等於把書中場景細細走過一回。最好玩也是最需要耐心的是跟狐狸交上朋友:我們必得一天又一天地慢慢等牠、找牠、跟牠玩遊戲……最後成為朋友的狐狸送我們一件禮物:一幅美麗的版頁,可以打印出來作信箋、賀卡。

光碟也有書的文本,晴兒終於讀完了全書。我可以理解他讀到結尾時的困惑——小王子為什麼要叫毒蛇咬死他呢?我的小男孩問。我試著讓他懂得:那並不是死,那只是小王子回到他那遙遠的家唯一的方法。「可是他怎麼能離開他的狐狸,和他的飛行員朋友呢?」我的小人兒又問。「沒有辦法的,他來自另一個地方,他屬於那裡……」我的心開始微微作疼:「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捨不得,也都終將回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晴兒知道我可能比他更喜歡小王子,後來在書店發現聖修伯里的「嘉言集錦」——《給成年人的指引》(A Guide for Grown-ups),就取下來要我買,還強調是他送給我的,不過書錢暫時由我墊付。重讀那些語句,我試著回想第一次遇見小王子的心情——

我想,每一個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小王子》,多半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吧。從七歲到七十歲,每一個人生命中都遇見過他自己的小王子、玫瑰花,還有狐狸——或許,成為另一個人的狐狸,或者玫瑰花;而遇見,也意味著未來離開和失去的可能……

第一次讀《小王子》時還在大學裡,讀的是中譯本。十幾二十歲不到的少女,關注的處處是對友情、愛情的解讀。聰明的狐狸教會小王子什麼是「屬於」——當情感的聯結建立之後,對方就成為獨一無二的,而世間萬物也就有了全新的意義。當狐狸與小王子結成好友之後——牠用的是個非常特別的字眼:「馴養」,被小王子馴養了的狐狸,眼中曾經是平凡無奇的麥田就不再一樣了,因為金色的麥浪會讓牠想起小王子的金髮,牠更會喜愛聆聽風吹過麥田的天籟……(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馴養——to tame這個字,在法文裡是apprivoiser。從書上、從狐狸的話裡,這個特別的字義是去認識、聯結、記取、許諾、付出——尤其要付出時間;去負起責任,成為永遠、成為生命中的唯一。狐狸叮嚀道:「人們忘記了這個道理,但是你千萬不可以忘記:對於你所馴養的,你永永遠遠負有責任。」

小王子和飛行員終於也彼此「馴養」了。飛行員永遠記得小王子對他說的這些話——

「人們沒有時間去學習,他們到店裡買現成的東西。可是『朋友』是店裡買不到的,於是人們就沒有朋友了。」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最要緊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

「一個人悲傷的時候,就愛看夕陽……」

「如果一個人愛一朵花,億萬星球中就那唯一的一朵,就足以讓他在看著星星時感到快樂。他可以對自己說:『在某個地方,我的花兒在那裡……』」

「在晚上,你會仰望星空……我將住在其中一顆星星上,在那顆星星上笑。當你在夜晚看著天空時,就會像是所有的星星都在笑……你——只有你——擁有會笑的星星!」

二十年後,少女已為人母,我買了一本英文版的《小王子》,送給當時正好十歲的我的「小王子」。三年之後的一天,他忽然離我而去,就像小王子那樣。那段日子裡,每當我的思念洶湧得將要潰堤時,竟是書中許多句子和意象安慰我、幫助我平靜下來:

「當你的悲傷平復之後(時間能撫平一切悲傷),你會高興認識過我。你永遠會是我的朋友,你會想要與我一起笑。你會時不時為著這份樂趣打開窗戶,而你的朋友們可能會為你看著天空發笑而莫名其妙!你就會告訴他們:『是的,星星總是讓我發笑!』……就好像是我給了你許多會笑的小鈴鐺,掛在星星上面……」

尤其下面這段話,我再讀時簡直是震撼,好似頭一回讀到,更像是只對著我說的:

「你不該來看我,你會痛苦的。我將會看起來像是死了,可是那並不是真的……(我來自的那個星球)太遙遠了,我沒法帶著這個身子而去。它太沉重了……它只會像個陳舊廢棄的空殼子罷了。一個舊殼子是沒什麼好為它悲傷的……」

從未曾有過的,我對一位作者懷著如此深的感激:他的文字給予我難以估計的安慰和超凡的信念。他使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小王子一樣,為著不同的緣故離開了自己的星球,來到這個世界旅行、探訪、學習。死亡只是一種方式——或者形式,讓我們學成之後回去,就像小王子那樣。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外星人,都是留學生,今生今世只是來到地球的學習之旅。但願到了該畢業返鄉的時候,我們都學到了許多寶貴的功課,不虛此行

星沉海底了嗎?其實並沒有。那個新近發現的遺骨,只是他留在這個充滿戰亂紛爭的地球上的一具廢棄的空殼子、一件陳舊的太空衣而已。我決定繼續相信聖修伯里是像小王子一樣,回到了他來自的星球,正在陪伴他那朵早已和解了的玫瑰花,告訴她旅行中遇見的許許多多有趣的人和事……多謝他在離去之前,留給我們這些美麗的話語

【2004-11-30/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68327

Monday, August 11, 2008

"为了国家利益"假唱 《歌唱祖国》非林妙可所唱



杨沛宜是开幕式《歌唱祖国》真正演唱者(视频截图)。
林妙可被赞“微笑天使”。


《歌唱祖国》非林妙可所唱 7岁杨沛宜幕后献声

  中新网8月12日电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一个专访中透露,开幕式上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舞台上的“微笑天使”林妙可所唱,那个稚嫩、真挚的声音来自一位7岁的小女孩杨沛宜。

  陈其钢透漏,杨沛宜小朋友的落选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外形象,是为了国家利益。

  对陈其钢的这个说法,部分网友表示认同,称林妙可与杨沛宜都是“英雄”。但是也有网友进行了反驳,认为“假唱不好,让小孩假唱更甚”、“请把最后一点纯真留给孩子”。

据悉,7岁的杨沛宜是北大附小一年级的学生,开幕式后,杨沛宜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她有没有觉得遗憾时,她回答说不遗憾,开幕式上有自己的声音已经很满足了。

Friday, May 30, 2008

另一种见闻 /韩咏红

另一种见闻
韩咏红 (2008-05-30)

  都江堰聚缘中学的废墟旁,心情沉痛的家长蹲在瓦砾旁,指出瓦砾堆中暴露出来的折弯生锈钢筋,用四川话缓缓地说些什么。他身旁有个人在录像,另一个年轻人拿笔记录些什么。我最初以为他们都是中国国内记者。

  我一周前走访这个在地震中倒塌、导致500多个师生遇难的学校,是因为看到西方通讯社报道说,悲愤的家长准备连署要求政府彻查学校建筑质量。

  同一范围内其实不少建筑还伫立着,像附近的聚源小学虽然也成了危楼,但校舍没坍塌,师生得以及时逃生,因此坍倒得一塌糊涂的聚缘中学更显刺眼。在地震一周后,附近仍有群众在废墟堆旁议论着校舍的豆腐渣级质量,有一个老百姓从都江堰过来寻人,她的邻居在地震中遇难了,而邻居的女儿也在这个学校念书,她于是过来看看能否替亡故的邻居找到女儿,哪怕是尸骨也好。附近,两名痛失爱儿的家长在废墟前徘徊不去。

  我上前问那个悲痛的父亲,是否知道家长连署上告的事情,政府至今给他们作了什么交代。父亲一愣,只说当然必须要政府给予交代,对于连署一事却没听说。

这时他身旁的年轻人抢过话头说,国家现在全力在救灾,责任问题以后会追究。说罢,他又告诫随后来到现场的另两个青年说,别跟外国记者多谈。我后来知道,他们是从外地来到灾区想帮忙的年轻志愿者。

  震后采访,我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年轻人跳出来义正词严地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或者,试图制止其他人和我谈关于工程质量的问题,以防外国媒体做出对中国不利的负面报道。

  然而,也是在地震悲剧的场景下,我对年轻人的行为感到无名的愤怒。一个国家的国民有强烈爱国心、强大的民族荣誉感,还有因饱受多年屈辱不平而形成强烈自尊,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当这种民族自尊与骄傲驱使他们打断灾民的谈话时,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展示出强大而令人动容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举国上下,从儿童到70多岁的老人纷纷挺身而出参与救灾、赈灾,有人捐出压岁钱,更有人冲上前线抢当志愿者。

  灾后冷静分析,这股热情的背后除了中华文化固有传统价值观的支撑,今年3月西藏骚乱以来,个别西方媒体人和影视界明星支持藏独的言行,奥运火炬险些被抢,中国社会与西方舆论对立的氛围,种种背景相信或多或少都加强了中国社会的危机感和凝聚力。到了地震的重大灾难时刻,强烈爱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怀得到几十年来不见的正面表达机会。

  人们说,民族主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民族主义做出闪亮的积极表现,在整个四川灾区随处可见互助友爱的感人画面。但积极氛围中,一些年轻人试图要外媒“只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又十分可议。

  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许是无意识的做法,已踩到专制的边缘。

  幸好中国政府不是这样的态度。反之,它这一次由于开放和透明,而获得更多国际支持与尊敬。现在考验是在年轻一代身上:中国将不可阻挡地逐渐崛起、强大,新一代青年的能量和民族意识很可能随之更加高涨,但要怎么运用这股握在他们手中的力量,如何在保持团结的同时继续开放和积极对外的心态,还是护短且期待所有人和他们想法一致?时代将检测出年轻人的态度,外界也在密切关注。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1/zaodian_jing080530.shtml

Tuesday, May 20, 2008

世界救助儿童会在灾区 急需志愿者参加救援

世界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在灾区的救助工作遇到困难,急需可以英文流利沟通,最好能说四川话的有经验的志愿者参加救援。

请将简历发送至volunteer@savethechildren.org.cn进行报名

Monday, May 19, 2008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 2008.05.20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馬英九伉儷及副總統蕭萬長伉儷今天上午參加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就職慶祝大會,總統並以「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為題,發表就職演說,演說全文為: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貴賓、各位僑胞、各位鄉親父老、各位電視機前與網路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台灣人民投下了改變台灣未來的一票。今天,我們在這裡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我們的民主走過了一段顛簸的道路,現在終於有機會邁向成熟的坦途。在過去這一段波折的歲月裡,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失去了經濟安全感,台灣的國際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損。值得慶幸的是,跟很多年輕的民主國家相比,我們民主成長的陣痛期並不算長,台灣人民卻能展現日趨成熟的民主風範,在關鍵時刻,作出明確的抉擇:人民選擇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與迎向未來。

尤其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長經驗,讓我們獲得了「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的讚譽,值得所有台灣人引以為傲。顯然,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

不過,我們不會以此自滿。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民主品質的提升與民主內涵的充實,讓台灣大步邁向「優質的民主」:在憲政主義的原則下,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展。台灣的民主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目標。

在開票當天,全球有數億的華人透過電視與網路的直播,密切關注選舉的結果。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二、新時代的任務

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帶領台灣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我們必須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將是我們振興經濟必須克服的困難。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的戰略正確、決心堅定,我們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預定目標。

台灣是一個海島,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所以我們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發揮台灣的優勢;我們要引導企業立足台灣、聯結亞太、佈局全球;我們要協助勞工適應快速的科技變遷與產業調整;我們還要用心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國際視野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干擾。我們在回應全球化挑戰的同時,一定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與發展的機會,也一定要兼顧台灣與全球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

新政府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導正政治風氣,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我們將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環境。我們將促進族群以及新舊移民間的和諧,倡導政黨良性競爭,並充分尊重媒體的監督與新聞自由。

新政府將樹立廉能政治的新典範,嚴格要求官員的清廉與效能,並重建政商互動規範,防範金權政治的污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僕,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一句著名的警語。我們將身體力行誠信政治,實踐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政見。新政府所有的施政都要從全民福祉的高度出發,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我們要讓政府不再是拖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領導台灣進步的發動機。

我堅信,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身為總統,我的首要任務就是樹立憲法的權威與彰顯守憲的價值。我一定會以身作則,嚴守憲政分際,真正落實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我們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面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對立法院負責,司法機關落實法治人權,考試院健全文官體制,監察院糾彈違法失職。現在是我們建立優良憲政傳統的最好機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

我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受人敬重的成員。我們將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作為處理對外關係與爭取國際空間的指導原則。中華民國將善盡她國際公民的責任,在維護自由經濟秩序、禁止核子擴散、防制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動、以及加強人道援助等全球議題上,承擔我們應負的責任。我們要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全面融入東亞經濟整合,並對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我們要強化與美國這一位安全盟友及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我們也要珍惜邦交國的情誼,信守相互的承諾;我們更要與所有理念相通的國家和衷共濟,擴大合作。我們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台灣未來一定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隨後並完成多次協商,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的發展。英九在此重申,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希望七月即將開始的週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夠向前發展。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分別是三月二十六日與美國布希總統談到「九二共識」、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提出「四個繼續」、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的一致。因此,英九願意在此誠懇的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

最近四川發生大地震,災情十分的慘重,台灣人民不分黨派,都表達由衷的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希望救災工作順利,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灣的傳承與願景

從宣誓就職的這一刻開始,英九深知個人已經肩負二千三百萬人民的付託,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職務,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責任。英九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台灣是我成長的故鄉,是我親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我義無反顧,別無懸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來,台灣這塊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納著先來後到的移民,滋養、庇護著我們,提供我們及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空間,並以高峻的山峰、壯闊的大海,充實、淬礪著我們的心靈。我們繼承的種種歷史文化,不但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延續,更得到擴充與創新,進而開創出豐盛多元的人文風景。

中華民國也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內,我們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這一個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在大陸的時間只有三十八年,在台灣的歲月卻將超過一甲子。在這將近六十年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經歷了艱難險阻與悲歡歲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憲政理想,當年在中國大陸沒有能夠實現,但今天在台灣終於生根、開花、結果。

面對台灣的未來,英九充滿了信心。多年來我走遍台灣各個角落,在與各行各業的互動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不但洋溢在台灣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灣人的本性裡。這是台灣一切進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灣精神」的真諦。

盱xu1衡時局,環顧東亞,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珍貴的文化資產、深厚的人文素養、日漸成熟的民主、活力創新的企業、多元和諧的社會、活躍海內外的民間組織、遍佈全球的愛鄉僑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只要我們秉持「台灣精神」,善用我們的優勢,並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我們一定可以將台澎金馬建設為舉世稱羨的樂土、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園。

台灣的振興不只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間的智慧、需要朝野協商合作、需要所有社會成員積極的投入。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我們要從此刻開始,捲起袖子,立即行動,打造美麗家園,為子孫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礎。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大家一起來奮鬥!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台灣民主萬歲! 中華民國萬歲!

Saturday, May 17, 2008

China Earthquake aid through various organizations

1. Besides the Red Cross, some other reputabl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re listed below:

World Vision, with its team on the ground in Sichuan already.
http://www.worldvision.org/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http://www.msf.org/
and their aid activities in China
http://www.msf.org/msfinternational/invoke.cfm?objectid=F0C221FF-15C5-F00A-25EC01698BD08B7D&component=toolkit.article&method=full_html

台湾慈济 Tzu Chi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8cm/index.htm
and their aid activities in China. They've sent a plane to Sichuan and have a team on the ground already.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8cm/html/02/index.htm


2. Grassroots, Independent aid initiative in China

Han Han, probably the best known young writer, along with other bloggers at the independent Bullog.cn started this aid initiated. Han Han is already in Chengdu.
牛博网友为四川大地震捐款捐物的方案
http://www.bullog.cn/blogs/liuyanban/archives/136782.aspx
http://my1510.cn/article.php?22900d5f5f929f0c
http://my1510.cn/article.php?c0113f7c3e1d1bd7

3. Matching Pledge by Rebecca MacKinnon, who was a CNN reporter, bureau chief in Beijing in the late 1990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She has pledged to give $500 more, if 500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also donate at least USD 20. So far 182 has signed up.

For more details, see email below. NOTE: you can donate to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is pledge.

Please make a public pledge of your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by
going to this link on Pledgebank:
http://www.pledgebank.com/chinaquake

After making your pledge, please go right away to one of the websites
linked on the site (or to some other charity of your choice) and make
a donation. If you would like to suggest other websites where people
can donate online to the Chinese quake victims, please click on the
"comments" section and post the web link and/or any other information
you'd like others to know concerning donations.

Rebecca MacKinnon
Assistant Professor, Journalism & Media Studies Ct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http://jmsc.hku.hk)
E-mail: rmack@hku.hk | Tel: +852-2219-4005
Blog: RConversation.com
Co-founder: GlobalVoicesOnline.org
"The world is talking. Are you listening?"

Saturday, May 10, 2008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路上行人欲断魂【西风独自凉】

不少网站都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假如坐上时光穿梭机,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网友的答案不一而足,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横扫欧亚,撒播的不是文明与繁荣,而是征伐和死亡,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一样,只是给本国和它国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样的强国既未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没增加自由的空间,陡添百姓的赋税、徭役、兵役和死亡的机会,满足帝王将相功成名就的一己私欲,不去也罢!

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的集中在辉煌灿烂的诗歌、绘画等艺术领域;政治方面,自始皇帝起就是独裁暴政,一片黑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感性大于理性的文化基因,可以谱写出万古流芳的诗篇,清净无为的道家亦不失人生之一大寄托,于逻辑方面却差之远甚,无法诞生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土地是丰厚的,也是贫困的。农耕文明生产的有限的物质财富与独裁者的贪婪、不断增加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游牧民族为争取生存空间与农耕文明发生的冲突,无可调和,只能不断地铁马冰河入梦来,不断地以大规模暴力起义化解社会矛盾,频繁更换奴隶主,陷入“毁灭、发展、毁灭”的怪圈。

那么,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选择哪个时代好呢?也许,我会选择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鸦片战争、日清战争一败涂地;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变法失败,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首倡民主共和,实乃盘古开天辟地华夏空前之壮举,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现代文明。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满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横征暴敛、屠杀人民,对准噶尔人施行种族灭绝的罪行尤其令人发指:1757年,在乾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的再三严令之下,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大军在新疆伊犁与塔城一带,对准噶尔与辉特两部的人展开大屠杀,“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数千里内,遂无一人”。准噶尔人从此成为历史,空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

1873年,才气纵横、不可一世的谭嗣同年仅18岁,有“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之名句,刚烈、血气可见一斑。其痛斥满清惨绝人寰之暴行,有如怒马惊涛: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独裁暴政越强大,对内对外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幸亏中国军事实力不强,否则,人类都将受“君主之祸”,与准噶尔人的下场一样;各国压制中国,乃老天有眼----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于今读之,犹觉痛快淋漓,100多年前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遍查中国历史,有谭嗣同(湖北巡抚之子)这样有才有胆有识有格,视富贵如浮云,为普通百姓不惜肝脑涂地的爱国者吗?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前辈自不可与接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谭嗣同相提并论,今之群氓“爱国者”,更不足为其奴隶。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谭嗣同《仁学》对中国政治、学术之积弊洞若观火,堪为盖棺之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1898年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日本使馆主动提出愿为谭嗣同提供“保护”,遭到慨然回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舍身报国的人格魅力光耀古今;“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唐才常与谭嗣同义气相投二十载,为刎颈之交;噩耗传来,无以为报的唐才常失声痛哭:“剩好头颅酬死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被谭嗣同誉为“造世之雄”的林圭,立誓“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承其后”,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任中军统领。1900年9月27日,起义失败,29日,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清军杀害。林圭年仅25岁。

路上行人欲断魂:有时候,悲痛是最可靠最强大的力量。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不断打击之下,腐朽的满清王朝摇摇欲坠。谭嗣同殉国13年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终于完成了对满清268年黑暗统治的最后一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

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墓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前华表上的对联写道: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谭嗣同堪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责任、勇气、理性、良知,以及他对强国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于今天的人们亦不无启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