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9, 2008

赖幸媛:民主的真谛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应该尊重少数

赖幸媛:两岸开放 两原则一必要
(台湾) (2008-04-29)
  (联合早报网讯)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准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昨(28)日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强调,推动两岸开放政策,应该掌握「两个原则、一个必要」,就是要有配套措施、利益要全民共享、必须务实。她说,只要是有利民众的政策就会积极执行。

  赖幸媛说,大陆政策由总统、国安会、行政院相关部会包括陆委会、海基会等协商后共同制定,总统定案后由陆委会执行,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陆委会就授权海基会去做,陆委会一直都参与决策,虽然陆委会主委、海基会董事长隶属不同政党,但不至于政出多门。以下为专访纪要:

  不统不独不武 理念一致

  问:为何答应接任陆委会主委?

  答:马先生跟刘院长跟我详谈时提到,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是台湾主流民意,应该在维护台湾主体性,以及照顾台湾人民利益的理念下推动两岸政策,我们的理念颇为契合。

  目前主流民意希望维持现状,也就就是「中国民国台湾」、「不统、不独、不武」。在这样的现状下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这个理念也跟我一致。

  接下这个工作是满大的挑战,需要有勇气去承担。我也认知到,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攸关全民利益,我认为大陆的政策主要目的就是:维持台海稳定、促进东亚和平、增进台湾人民幸福。马先生与刘院长也非常能够认同我的看法。

  问:大陆投资上限40%是否松绑、开放陆资来台,尤其是投资房地产这些问题,理念是否和马萧一致?

  答:这不是理念,这是政策、措施。也就是说,你可以有十种措施,甚至20种、100种,可能是观光、包机、40%限制、房地产、人民币,但只要是跟开放相关的措施,都要抓住「两个原则、一个必要」。

  所有开放利益 全民共享

  第一是任何开放措施都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这样才能降低外部性效果。外部性效果都是负面的,可能是环保、是失业、贫富不均等等,所以一定要有配套措施。

  第二个原则是,所有开放利益应该由全民来共享,不能只被特定利益团体独享,要照顾到中下阶层跟弱势族群。

  一个必要是什么?两岸关系的任何作为,不是说台湾要开放就能开放,一定要双方都有善意跟共同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务实。

  问:怎么看待「九二共识」?

  答:我觉得中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常常会误导。「九二共识」是2000年4月形成的,当时双方有了「understanding」,决定先搁置高度争议的问题尽早展开协商,双方愿意采取暂时搁置的方式来处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在「九二共识」这个词里面绕,这只是个名词,不要陷入说文解字。

  「一中各表」是符合当年的事实,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今年3月26日布希跟胡锦涛通电话,新华社的英文版也有提到「一中各表」,而我方的「一中各表」就是「中华民国」,也就是互不去否认对方。

  问:如何看待外界对你出任主委产生的不同声音?

  答:我可以理解,但我们应该看怎么做比较重要。民主的真谛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应该尊重少数,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民意。

  为什么要形成完整的民意?因为两岸关系太敏感、太复杂,我们必须扩大它的社会基础,否则无法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也没有办法巩固我们自己的主体性与利益,投给民进党544万张选票所代表的民意跟意志必须得到尊重,政府是全民的。

  问:过去似乎较少参与两岸事务?

  答:我参与非常的多,两岸、国际跟国安是我的专业。我在国安会四年,涉及所有的案子全部跟两岸有关。但因为这都是机密性质,所以外界不知道,这可是很实在的经验。

  两岸国际国安 我的专业

  问: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近期对两岸事务发表很多看法,会否影响你日后与江的互动?

  答:政府只有一个,不会政出多门,大陆政策就是由总统拍版定案,大陆政策体系我们有严谨的法律架构。海基会董事长是高度象徵意义的职位,政府委派的人都有很高的声望,包括江董事长,我相信海陆两会还是会维持过去优良的传统。

  问:怎么看待外界将你和八年前蔡英文出任陆委会主委做比较?

  答:这是你们拿来比的啊!蔡主委八年前不是讲过一句名言,「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橘子怎么跟苹果比?」我很尊敬她,未来也会向她请益。

http://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4/taiwan080429c.shtml

第二波内阁名单公布 最具争议人事安排
台联前立委赖幸媛 接掌陆委会主委

(2008-04-29)
年龄: 52岁
籍贯: 台湾台中

现职: 无

学历: 英国萨塞克斯(Sussex)大学发展政治社会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暨比较政治学硕士

经历: 台联党立委、国家安全会咨询委员、WTO入会谈判执行人、台湾经济研究院专任副研究员兼国际事务处处长、中华台北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创办人、淡江大学国际企业经营系兼任副教授、记者

马英九跨党派用人

学者:是好牌、高招

  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王昆义向本报表示,启用赖幸媛,显示马英九有意把两岸路线调整为“相较于太右的连战(国民党荣誉主席)及太左的陈水扁,反而比较中间的李登辉路线(有限度的开放、2007年时否认支持台独)”,一来可向500多万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展现最佳回应,二来可透过陆委会与海基会的分工切割,由海基会执掌三通及经贸事务协商,陆委会担负国家主权谈判的挡箭牌,不仅不会违背马英九在经贸政见的承诺,同时增加政治议题谈判的回旋空间。

  王昆义说:“赖幸媛这张牌对民进党以及中共来说,是张好牌、高招。”

  东海大学政治系主任傅恒德向本报表示,赖幸媛任陆委会主委,可在新政府上路后所产生“西进躁进现象”,产生平衡的路线微调,在两岸政策的对内协调上,可从政党平衡的角度出发,与对岸进行对等谈判;未来推动两岸事务政策,难免出现协调上的问题,相信从政人物会有心态及作法的调整。

Friday, April 18, 2008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被逼自杀

2008-04-18 08:56:45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总理的指示,使有关部门不得不重视。经详细调查容国团的死因,他的遗体在几天后才火化。极左势力那时也是强大的,他们居然在容国团死后到他家进行了一次抄家洗劫,对死去的和活着的都不饶恕。

中国乒乓球拿了数百个冠军,但是第一个冠军是最伟大也是最艰难的冠军。他就是容国团,一个贡献非凡、聪明绝顶的人。他不仅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而且用智慧和心血为中国女子乒乓球夺得第一个团体冠军。要知道,那时中国女队实力要逊于日本队。可惜,他仓促地离开人世,当时只有30岁。

今年是容国团70诞辰,是他不幸离开人世40周年,明年是他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5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中国乒坛最杰出的英雄。

容国团之死

一个人,当他选择离开人间到另一个冥冥世界去的时侯,他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那对亲人的怀恋,对往昔美好岁月的追忆,以及对眼前世界的倦怠,各种错综复杂的感情,都会在心中像潮水般汹涌。

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日,从国家体委大楼里走出了一位年青人,他刚刚参加完批判大会,满脸愁云,双眉紧蹙,一双大眼似乎心不在焉地扫视着前方,这种异样的表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留意。因为那时,这绝望、憔悴的面孔,在凡有人群的地方都会见到。

他,拖着象灌了铅的腿、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家里。他留恋地看着这个刚建立三年的温暖的小家。他眷恋贤惠的妻子,疼爱不满两岁的女儿,更牵挂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父亲。他知道,自己就这样走了,会给家庭带来怎样巨大的悲怆!但,他是个男子汉,又有着十分执拗、甚至过于执拗的个性,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他颤巍巍地拿起了笔,用泪、用血、用生命写下了临别的心声:

“我历史清白!”

“不要怀疑我是敌人!”

“请允许我最后一次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他郑重地把遗书放进自己的口袋,又装进了一条尼龙绳……

妻子黄秀珍回来了。她知道丈夫心情不好,政治风云变幻,她已做好准备,一旦他被拘留,自己也要前去和丈夫一起过“牛棚”生活。她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把晚饭端到丈夫面前,一同吃起来。

“今天的会有什么新情况吗?”妻子看了看丈夫的脸色问?

“还不是老样子,总免不了要揪我。”丈夫眼里闪动着愤懑的光泽。

“你怕什么,事实总是事实。”妻子像往日一样抚慰着。

妻子要开会去了。他欲言又止地望着妻子,眼神中蕴含着深情、哀伤和歉疚。因为他决定远行了。他走了。走向遥远的“天国”。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却也是一个非凡的人――他为中华民族体育争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是我国体育史上当之无愧的英雄。容国团,你这响亮的名字,曾震憾了多少人的心灵。容国团,你不该匆匆离开你热爱的球台,不该离开你心爱的亲人,更不该舍弃你的青春与生命。走上这一步,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是他意志薄弱?

对于一位名人之死,人们总是想把来龙去脉弄清楚,这也是对历史负责任。在那特殊的时代,在众多受凌辱的人中,为什么他偏偏要以死抗争呢?

可是,在人离世前,不会象摄像机一样在大脑皮层留下记录。而那个年月也太黑暗了,别世的人,留下的遗书也只能是经过筛选的话,因为他们还要考虑到尽量少诛连自己的亲属。他们甚至不能象革命先烈那样,在公开的敌人面前,痛快淋漓地倾诉自己的愤恨。在人们印象中,大凡寻短见都是意志薄弱者。其实也不尽然。一个从各国强手的密林中冲杀出来的人,一个代表中国率先登上世界冠军奖台的人,必然有着超人的意志和品格。

容国团是从苦难中崛起的。在五十年代初,在还谈不上繁荣的香港,他十三岁便因生活困难而退学。因肺病折磨得瘦骨伶仃的他,打过杂,搬运过又脏又腥的鱼。在老板的喝斥声中,他没有半点的媚骨。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时刻,16岁的容国团兴奋地参加了一场庆祝国庆的乒乓球表演赛。鱼行老板暴跳如雷,向容国团发出了警告:“你马上给我写悔过书!”容国团毫不示弱地回答:“爱国无罪,不能写悔过书。”老板再度紧逼:“你要考虑后果。”容国团更是斩钉截铁:“人头落地也不写!”

他果真辞退了工作。鱼行老板自知赌注下错了。他并不看中容国团的力气,他只是为自己的球会少了根台柱子而后悔。老板不得不反过来加薪,求容国团去球会打球。容国团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一口回绝:“不去!给多少钱也不去,我人穷志不穷。”

1957年,他怀着当主人的心情回到了大陆。在跨过罗湖桥的第一天,他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当我踏入广州体育学院所在地时,早已相识的乒乓球运动员纷纷向我握手问好,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时侯,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很久以前,我就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现在终于如愿以偿。1957年11月1日夜。”多年后,他还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我一生最感激父亲的,就是他支持我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来。”

容国团的意志和品格更体现在对待理想与事业上。他回来后,周密研究了世界乒坛的现状,感到自己应该为国争光,去争取中国人从未得过的世界冠军的金杯。他在省体委提出,要在三年内夺得世界冠军。不少人摇头、怀疑。他身体不好,名望较荻村、别尔切克逊色多了,又没有参加过世界性比赛。他对此只是付之一笑,对他能力的怀疑只能是一种新的动力。为了使自己适应未来的鏖战,他练长跑,练举重,练跳绳。半年过去,他的体质增强了,变得壮实潇洒。而他的技术,也因其抽、杀、削、吊、拉、搓、推、挡样样精通,而被誉为“八臂哪吒”。

在25届锦标赛中,他先是拉下三位欧洲大将,接着又淘汰欧、亚两颗明星:星野、别尔切克。半决赛中,遇上连挫中国强手的迈尔斯。打法刁钻的迈尔斯,起初以2:1领先,在大势将去的危急情势下,容国团不气馁,不手软,以大力推挡和多变的搓球,终于使迈尔斯节节败退。最后,在决赛中又碰上曾九次获得世界金牌的匈牙利老将西多,人们已为西多准备好祝捷的鲜花。然而,容国团在落后一局的劣势下却奇迹般地连扳三局。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被容国团掀开了!西多在比赛结束后对记者说:“只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容国团的胜利证实了这一点。”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评价。

他过于珍惜自己的名声吗?

容国团这位叱咤风云,受人钦佩的人物突然被推入污泥浊水中,这使他极端苦闷无法解脱只好以死消除苦闷。他过于珍惜自己的名声吗?我们把时间推达1959年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赛上。当他与西多激战三局拿下最后一分,斯德哥尔摩的威斯法伦大厅里掌声四起时,容国团却异常平静。他仿佛在向轻视中国的外国人宣告:为世界创造了灿烂文化与文明的民族,也能拿世界冠军!两年后中国男队与日本队相逢,容国团在第8盘中迫使星野把最后一个球击出界外,从而结束中日决赛时,他再也抑制不住了!他扔掉了手中的球拍像孩子似的在球场内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团体冠军而欢跳。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把集体的荣誉看得比个人的荣誉重要得多。

无法平衡的心理

在中国乒乓球队里,容国团是最讲究用脑子打球的。他打球不如王传耀凶狠,也不如徐寅生多变,但他扬长避短,善于琢磨对手,使他率先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中国女队六十年代初实力不如日本,他担任女队教练后,便针对日本队的状况制订了以柔克刚、出奇制胜的规划,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中国女队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打翻身仗的前一天,足智多谋的容国团画了一条龙:以梁丽珍、李赫男的名字横贯龙身,而林慧卿、郑敏之的名字充当龙睛,喻意两块直拍一路攻克欧洲各队后,由两块横拍在最后决赛中制服日本队。他的这一杰作,指挥中国女队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第一次赢得女子团体冠军。

容国团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好学,一本书、一杯茶常常能陪伴他度过一个假日。他精神世界追求的东西很丰富,知识面之宽广常令人吃惊。一次出国访问,他同一个意大利人交谈,他讲起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讲到了他打仗时的战略战术,讲到了他的为人品质,这位意大利人听后感慨地说:“你比我这个意大利人更了解他。”原来,他在学习马克斯、恩格斯的军事著作时,曾做过详细的笔记。他喜欢音乐,常常陶醉其中,一些年轻的运动员见他如醉如痴地听唱片的样子,曾感到奇怪。他会详细地讲述作品的内涵:《英雄》的激奋、《命运》的壮丽、《田园》的辽阔,逐渐使一些年轻运动员也跟他一样入了迷。他还爱踢足球、游泳、跳舞、书法、剪报,尤其喜欢看电影,他就是这样热爱生活。他有坚定的信念,有奋斗的目标,有充实的生活……而一旦这些东西全部破碎的时侯,他的心理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爱之越深,苦之越大。

容国团也是凡人,凡人总是有缺点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侯,他怀着满腔热情去参加。他崇敬毛泽东同志,深信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是不会把中国引向歧路的。尽管一些怪诞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许多让死人听了都会发笑的谬论充斥在每个角落。他仍想跟着运动去扭转思想,但正直的心又不能轻易就范。从感情上去接受自己接受不了的东西,这有多痛苦!生活中没有了目标――世界比赛不许参加了,甚至成了罪恶;生活中没有了乐趣――书籍、电影、音乐、美术几乎都成了罪恶的渊薮;生活中没有了友谊――朋友之间不能倾吐真情,人人要互相防范,最使他难受的是失去了人的尊严,一个好人可以随时被叫到台上批判、凌辱、殴打,动不动就可以抄家。乒乓球队成了名副其实的“运动队”,老领导荣高棠被打倒、游斗;他视为引路人的贺龙成了“大土匪”;从香港回来的傅其芳以及姜永宁,竟被逼得悬梁上吊;众多的优秀运动员进了单位私设的班房、拘留所。这一切事情太刺激他了,他曾为他的领导,他的战友落泪,然而他又无力扭转。

是男子汉就要抗争,“人生能有几次搏”,这个经典箴言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人!这是他以往为人的信条,如今,即使是鸡蛋碰石头,他也在所不惜。1968年5月初,他面对邪恶势力,受战友们的委托,执笔写下要求继续参加世界比赛的建议书,写下那个年代犯忌的“为祖国争取荣誉”的誓言。他希冀着党中央能理解他们的热血衷肠,他和战友们一起盼着、盼着……

1968年5月12日,被称为《5.12通知》的中央文件下来了,它肯定了国家体委是所谓贺龙的独立王国,执行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容国团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不公平?!

有《5.12通知》指航向,造反派更加有恃无恐。体育界被批斗的人越来越多。乒乓球队每次开会都有一连串的名字被点,一些教练员紧张到这种程度:每听到一个名字,都会下意识地动一下,他们随时准备被叫上台。容国团也被通知要揭发交代,他依然公正地评价他的战友:“他们是好人,是热爱毛主席的。”

自这一天起,容国团象变了一个人,他很少说话,眼神中总凄婉地若有所思。他感到已经走到了毫无指望的绝路――他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家,而自己又被认为是掉进了反革命的泥潭,被怀疑成颠覆祖国的特务。《5.12通知》是中央文件,中央的决定大概是万古不会更改的真理了!他更无法平衡过去的欢乐与今天的忧愁,过去的喜悦与今天的痛苦……

他离开了家,走到了体委训练局后面的龙潭湖畔。他在月夜下,一步步地徘徊。过去训练时,他常在这里跑步,今天他却感到无比的压抑,成阴的柳树象是压在头顶,微波不起的湖水象深不见底的黑洞,凝聚着数不尽的哀愁,周围象死一般的寂静……

晚上九点,黄秀珍看丈夫还没有回家,便到乒乓球队找他。队友们告诉她,容国团并没有来,十一点多钟,容国团仍旧没有回家。黄秀珍预感到事态不妙,她找到几位朋友,商量如何去寻找容国团。郭仲恭焦急地说:“他思绪肯定很乱,我们必须到龙潭湖大声呼唤他的名字,让他在喊声中惊醒。”“容国团!容国团!……”几个人不停地喊叫着,湖畔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回音。

凌晨四点半,体委接到派出所的电话,通知他们在离龙潭湖几里远的养鸭房旁,发现了一具悬挂的尸体,可能是容国团。整个体委都震惊了。一代球星,竟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

大家赶到吊着容国团的槐树下,默默地看着他那清瘦的遗体,人们能说什么呢?心里淌着悲伤的泪。可以想见,容国团从晚饭后到凌晨两点半,一直在这一带不停地走,生与死的搏斗,不停息地在他脑海里翻滚,最后终于让死的念头占了上风。

郭仲恭走到树下,去解容国团脖子上的尼龙绳。这个扣子系得又清楚又结实,最后不得不用刀子割开。容国团向来做事精细、周密,留给人世间最后一件“作品”,也展示着他的性格。遗体被放在地上,他的头上和身上被蒙上了白布,一双穿白球鞋的脚露在外面。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当他们听到这是容国团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叹息:“哎……天哪……”。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大限度的抗议了。他没有白白地死去,他留下了他浩气长存的精神,留下了血淋淋的控诉,留下了对“文化大革命”的惨烈记录。

周恩来总理得知后愤怒了,他再一次向极左势力发出警告:对有名的运动员、教练员不允许批斗关押!几天以后,一批著名运动员、教练员被释放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容国团一个人的死,换来了众多战友的生。

总理的指示,使有关部门不得不重视。经详细调查容国团的死因,他的遗体在几天后才火化。极左势力那时也是强大的,他们居然在容国团死后到他家进行了一次抄家洗劫,对死去的和活着的都不饶恕。

人们屈指一算,容国团死时恰好三十岁,离他拿世界冠军的日子仅仅九年…… (本文来源:人民网 )

http://history.news.163.com/08/0418/08/49Q4TBLE00011247.html

Wednesday, April 9, 2008

小國崛起 — 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 作者/張亞中

最焦新聞/2008.04.09

作者/張亞中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Print/0,4640,9704090213%2097040920%200%20102143%200,00.html

關鍵抉擇:崛起的軌跡

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崛起,不只是大國,小國也是如此。求生存、逐發展、爭榮耀,幾乎是每一個人與國家必然的思考,關鍵在於他們有沒有格局與能力來完成他們的夢想。本書並不在討論有關小國崛起的一些公共政策問題,而是從歷史來探討每一個國家所面臨的關鍵性時刻所作出的戰略抉擇,有的時刻非常明顯,有的時刻卻是緩慢的自然演進。

■商業至上:不受意識形態左右
做為一個小國,商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是致富的唯一途徑。有的小國終其歲月,只是商業環結上的一個小點,有的小國卻可以開創新局,成就一片江山。

尼德蘭與威尼斯一樣,都是「商人共和國」,政府就是一個股份公司。在尼德蘭,荷蘭的大議長就是總經理;在威尼斯,總經理是總督。在尼德蘭,議會是董事會,在威尼斯,參議院是董事會。在這兩個國家,人民都是股份公司的持有人。所不同的,尼德蘭創造了一個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東印度公司與一個可以做股票買賣的阿姆斯特丹銀行,而威尼斯還是以個別的商人來成就他們的事業。

這兩個商業共和國,所有的政治體制都是為商業而服務,威尼斯是一個標準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商人創造商業利益;尼德蘭則是另一種意義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以不妨害人民追求商業利益,以現代的述語來說,尼德蘭走的是自由放任式的經濟政策道路。

對於小國而言,「以商立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它不可能玩得起大國的軍事遊戲,就如同威尼斯無法長期的與土耳其對峙,最後也不是拿破崙大軍的對手,尼德蘭最後也難以抗拒英、法等國的軍事挑戰。近代的小國,例如瑞士、芬蘭、愛爾蘭,都是努力從商業上尋求自己的國際定位,也是積極地將意識形態放在兩邊。即使當代從戰敗爬起的西德,也是放棄自己的「軍事大國」之夢,排除經由擴張領土求發展的國家戰略,而將自己定位為「商業王國」,用科技來支撐這個王國,用商業來拓展它的版圖,而不是用「軍事強權」或參與強權「地緣競逐」來增加國家威望。

■有容乃大:廣納人才的戰略

商業不可能建立在狹隘的自我之上,一個不開放的國家不可能創造商業的繁榮。為了讓自己有更強的競爭力,江海之納百川的包容政策就顯得特別重要。

「有容乃大」這句話,不只適合於大國,更適合於小國。從尼德蘭、瑞士與普魯士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有容乃大」如何為這些國家創造契機與財富,而缺少包容的國家卻因此而失去了競爭的優勢。

舉例來說,當法國路易十四於1685 年撤銷給予胡格諾教派一些政治權利的《南特詔書》後,二十多萬勤勞的胡格諾教徒逃到瑞士、普魯士、尼德蘭、英格蘭等地,他們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法蘭西的技術、資金,而且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思維與生活方式。

這一群為了逃難的移民者為瑞士帶來了鐘錶技術,逐漸形成和奠定了今日聞名世界的瑞士鐘錶工業地位;另一批移民者帶著技術、資金來到尼德蘭,為當地的絲織與手工業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還有一批避難者進入普魯士,補充了當地因為三十年戰爭而失去的大量人口,並在當地建起了羊毛、亞麻等細布紡織廠,另外也給普魯士帶來了絲綢、金銀、珠寶、帽子、手套、刺繡等幾十種新行業,教會普魯士人烤製香甜可口的小麥粉麵包。當時柏林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法國人,法語同德語一樣通行,灌溉了貧瘠的普魯士文化沙漠。

如果瑞士不能包容,國內的四大語言族群一定會撕裂多元的瑞士;如果荷蘭不能包容,1585 年安特衛普的數千名手工業者、商人與銀行家不會逃往阿姆斯特丹,使得阿姆斯特丹搖身成為世界的商業與金融中心。

大國如果不能包容都會衰敗,何況小國。小國需要的不叫做團結,而是包容,歷史就是如此,「有容乃大」不只是一個國家應有的修為,更是崛起發展的戰略。

■我為人人: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一個小國要想在這個世界生存發展,不可能依靠它的資源或人口,但是可以憑藉它為世人所創造的被需要的價值。

很多人在討論小國時,經常舉瑞士中立的例子,以期證明小國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捲入大國爭執的漩渦。瑞士的經驗卻顯示,能夠確保其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因素並不是表面的中立,而是瑞士創造出了被需要的價值。

近代史上,瑞士地處四個強權中間,國內又有四個不同語言的族群,所以不管瑞士站在哪一邊,對外對內都是問題,這是瑞士先天必須走向中立的原因。如果沒有周邊強權的同意,瑞士的中立根本不可能成立。對於周邊強權而言,與其說是讓瑞士中立,不如說是讓瑞士成為彼此權力競逐的「緩衝區」,而且這個「緩衝區」最好還是一個有「武裝」的「緩衝區」。道理很簡單,一個有武裝的瑞士,更能負責任地扮演好緩衝區的角色,讓彼此的敵人軍隊在經過瑞士時必須付出較大的代價。
瑞士在鄰國發生內部問題時,成為少數菁英的避難地,在鄰國發生戰爭時,盡量默不作聲。瑞士的中立絕對不是孤傲式的中立或所謂的國際法上有法律保障的中立,而是避免激怒,或者不得罪強權式的中立。瑞士在一次大戰後讓日內瓦成為國際聯盟的總部,二次大戰期間,同意讓德國的軍隊穿越瑞士的隧道、為德國提供戰略物資、准許德國將收刮猶太人的財產存入瑞士銀行。二次大戰後,創造東西方對話的場域,靠著一間會議室、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就成為世界外交的重要舞台,也為瑞士帶來大把鈔票。

瑞士不是靠中立來保證國家的安全,而是創造了被周邊國家與世界所需要的價值。從昔日的「瑞士傭兵」、「武裝緩衝區」到今日的「匿名存款」制度,甚而到「觀光旅遊」,瑞士都在創造一個被需要的價值。就是這個「被需要的價值」,確保了瑞士的安全,也讓瑞士成為今日耀眼的一顆明星。

■謹小慎微:不挑釁身邊的強權

二千五百年以前,齊宣王問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芬蘭在二次大戰期間,連續與蘇聯打了兩場戰爭,使得先前的經濟成果幾乎毀於一旦。戰後芬蘭改弦易轍,用「謹小慎微」的態度與強權蘇聯相處。這樣的路線並不是某一個政黨或個人的政治路線,而是芬蘭舉國上下所共同認知的選擇。芬蘭了解到,地理位置限制了芬蘭能夠擁有的外交空間,中立只能說說而已,實際上要謹慎地了解蘇聯的感覺與憂慮,蘇聯的友善與體諒比美國的麵包與西方的武器來得重要多了。

芬蘭不是一個天生沒有個性的民族,更不是個懦弱不敢戰鬥的民族。與蘇聯的「冬戰」與「續戰」,芬蘭都是「以小博大」,即使從結果來說,芬蘭是輸了,但是以戰爭的過程來看,芬蘭英勇的表現其實非常出色,因此人民只有戰敗的痛苦,而沒有戰敗的屈辱。不過,即使在精神層面沒有屈辱的感覺,戰後的芬蘭還是務實地認識到,「對抗」、「結盟」、「軍備」或許是國際社會中其他國家常用的方法,但是對於芬蘭並不適用,謹慎而自制的「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因此成為芬蘭人的自己選擇,並成為幾乎舉國一致同意的路線。芬蘭在任何國際場合中都是小心謹慎,害怕得罪蘇聯。這種「謹小慎微」當然不是出自卑微的反應,而是來自理性的選擇。

冷戰期間,國際間經常用「芬蘭化」來嘲諷那些屈服於強權的國家,這些負面的批評並不能左右芬蘭自我理性的選擇。冷戰結束,蘇聯瓦解,芬蘭卻依然存在,證明最後的勝利者是小國芬蘭,而不是大國蘇聯。芬蘭隨後加入歐洲聯盟,在經濟上與歐洲融為一體,不過芬蘭並沒有在興奮之餘,忘掉了自己的地理位置,芬蘭堅持不加入北約,保留一點未來迴旋的空間。

「謹小慎微」並不只有芬蘭而已,瑞士也是個佼佼者。沒有「謹小慎微」是無法扮演好中立的角色。從宣布中立那一天開始,六百年來,瑞士官方對於國際衝突從來沒有積極主動地表達過什麼樣的意見,美其名為「客觀」或「不介入」,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謹小慎微」,借用孟子的話,「惟智者以小事大」,瑞士與芬蘭應該算是國際政治中的智者了。

■體制開放:政治思想決定崛起的路徑

什麼樣的政治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會決定國家用何種方式發展。對於想要崛起的國家而言,政治思想當然也決定了崛起軌跡。

■地利勿失:必須站在巨人肩膀
威尼斯雄霸南歐數個世紀,尼德蘭是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但是人口太少,土地不多是它們先天的宿命,當西班牙、法國逐漸發展成為民族經濟體時,威尼斯就必然感受到了壓力。當英國完成光榮革命與開啟工業革命時,尼德蘭已經注定不是對手。這些小國固然可以發展成為以服務業或金融業為主的「虛擬國家」,即「頭腦國家」,但是它也必須想想,供養養分的「身體」在那裡,它如何與一個既是「頭腦」又是「身體」的大國競爭。

精明的荷蘭知道本身的局限,很快的了解到,必須以歐洲大陸做為發展的身體,在二次大戰後,荷蘭是最積極推動歐洲共同體的國家之一。荷蘭經由共同體的機制把歐洲變成它的身體,用以推動荷蘭的全球企業。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上,荷蘭知道打不過英國、法國或是德國,但是在共同體內,這三個國家反而成為荷蘭推動全球企業或爭取商機的助力。

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斯,都是義大利的重要商業城市或共和國,由於它們的分裂與無法合作,導致無法與強大的民族經濟體競爭,最終使得南歐的經濟一直落後西北歐,一直到今日。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當時以威尼斯為首的義大利城邦也有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的概念,十七世紀的荷蘭,十八世紀的英國,不見得是義大利城邦共同體的對手。

對於小國而言,它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開創自己的未來,把大國拉在身邊,用它的人口、土地與資源創造商機,是崛起的不二法門。「站在巨人肩膀才能看得比巨人更為遙遠」,「借力使力」才能夠放大自己的能量。歐洲聯盟的經驗可以看出,小國爭先恐後的急於加入,為的就是強化自己的腹地與市場。我們還沒有聽說歐洲那一個國家要自外於歐洲統合,也很難理解,那一個亞洲國家仍然排除在亞洲經濟整合之外而不覺痛癢,當然也更難想像,那一個國家會自願放棄鄰近大國的商業市場。
■天予要取:抓住全球化的機會

歷史總是會給每一個國家一些機會,如果能夠順勢,自然可以有機會崛起,如果天予不取,那麼不只失去機會,而有可能反受其咎。

如果區域整合是小國的必要選擇,那麼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等於給了小國更多的機會。愛爾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愛爾蘭不太容易成為大英國協的自治領,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愛爾蘭的獨立時間可能還沒有到來。愛爾蘭的大多數政治菁英不是憑空地追求國家獨立,而是累積能量,然後抓住時機,長達近八個世紀的期待終於成為事實。

1990 年以後是資本主義席捲全球的新世紀,一個全球市場已經形成。愛爾蘭知道一個內部紛爭的國家無法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標的,它終於願意與英國共同放下關於北愛爾蘭問題的爭議,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雖然愛爾蘭不願放棄自己獨特的語言,但是它更了解到英語才是它迎接全球化的工具,也是全球企業願意來愛爾蘭投資設廠的主要原因。沒有英語的優勢,全球公司要進軍歐盟,不會選擇愛爾蘭,沒有英語做基礎,愛爾蘭也不可能成功地成為歐洲的「電子轉運中心」(e-hub)。

愛爾蘭抓住了英國不願意加入歐元的機會,吸引了大批願意進駐歐盟國家的跨國企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全球的市場網絡。愛爾蘭也將它過去的歷史轉換為發展的動力,一批一批昔日為了新生活而被迫移民美國的愛爾蘭後裔回到愛爾蘭,成為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如果不是處於全球化的時代,居於一隅的小國,它們的發展難以跨越地理的局限,但是一個懂得把握機會的小國,會知道得利用它的優勢。例如愛爾蘭利用它的語言優勢,瑞士運用它的地緣優勢,芬蘭掌握它的科技優勢,當然,還有西歐現在所有的小國,都擴張它們的西方文化優勢,為自己創造崛起的契機。

正如同很難想像一國小國會放棄自己的地利優勢,我們也更難想像一個小國會自願忽視上天所授予它的良機。全球化固然有利於大國在經濟上攻城略地,但是超越地理限制的全球化不是更給了缺少土地的小國一個更好的機會?只要它們能夠以開放的思想、包容的態度、靈活的身段、優質的人力,何嘗不會崛起。

■讓人尊敬:小國崛起的終極方向

正如同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完全在於他的功業,更在於他的人格。小國或許無法在功業上與大國並駕齊驅,但是也可以在另一些事業上得到別人讚賞與尊敬。

如果要問現代的世人,願意做一個小國寡民的瑞士公民,還是做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印度、俄羅斯等大國國民?希望提出這個問題沒有對這些國家不敬,不過,答案可能是,除了這些國家的國民以外,大多數人願意選擇前者。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因為在國際印象上,瑞士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中立國家,與全世界各國沒有任何衝突,它富裕、美麗與感覺上安詳,拿它的護照可以走遍全世界,而且多數不需要簽證,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桃花源嗎?

真實的瑞士並不是如外表所展現出來的面貌,它的高額稅率讓人感受壓力,它的社會秩序讓人無法輕易放鬆,它的高昂物價讓人瞠目結舌。更深入的了解後還可以察覺,這個國家在關鍵時刻只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願在道德是非問題上表態,已經受到世界很大的指責。在歐洲各國中,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瑞士其實是個最標準的現實主義者,從各樣的戰爭中,可以看到瑞士是如何對待流亡或移民者,二次大戰期間瑞士又是如何成為納粹默契下的自私自利者。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北歐小國,它們雖然並沒有在本書出現,但是它們對於世界的關懷從來不落人後,不只在對外金錢援助上大方,對於環境的保護也投入相當大的心力。這些國家不僅成功地發展了自己,也得到世界的尊重。

人類的歷史不斷前行,在過程中,有的國家崛起,有的衰落,有的依然在世界舞台上當一個小配角。國家崛起的意義應當在於為自己的國民創造幸福,為世界帶來和平。我們希望每一個小國都能崛起,但是也期望它們不是利用它國的衝突而崛起,不是在仇恨中崛起,而是在良性的發展中崛起,帶給世界的是祥和與美好,做一個令人尊敬的小國。

■誰是小國:看與周邊的誰比
為什麼要寫「小國崛起」?很簡單,小國如何崛起更值得討論!

每一個國家都有機會走向強國之路,也有可能掉入衰亡之途。對於大國而言,由於天生人口多、土地廣、資源豐,在國家發展上即使走錯路,還有機會可以從頭再來。但是對於小國而言,如果沒有方向與策略,輕則永遠寄人籬下,重則亡國滅種。歷史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供訴說,本書就不多提了。

不少人或許會問,如何界定小國?這的確是個問題。如果從學術上找定義,可以找到一些概念與分類,但是這樣的概念與分類有沒有意義?

首先是在 1648 年的《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中,把小國定義為:「在國際政治上,無法確定自主性發言權的國家。」以當時的國際情勢來說,區別的標準當然就是軍事力量。研究戰爭的學者也認為應該由軍事力量與潛在軍事力量來分類國家。但是隨著國際關係不斷發展,一些非軍事的政治議題的重要性愈來愈高,界定大國還是小國的標準也愈來愈複雜。

如何界定「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大多數人都是由客觀的實質條件做標準。例如:在軍事方面,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只靠自己的力量來防衛、武器是否需要仰賴國際進口、軍力的動員程度、長期作戰的潛力。在經濟方面,人口、國民生產毛額的多寡、工業發達程度、產品種類集中程度、國內市場規模、研發能力、依賴外國資本程度。在國際體系方面,是否只是對鄰近事務有興趣,能否影響權力均衡或國際體系的本質,外交政策是否主動,敢否冒險,易否被滲透,是否認同國際法、規範與組織等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這樣的界定,固然有助於區分「大國」與「小國」的客觀差別,但是國際社會大小國的差別應該建立在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才有意義。假如兩個國家彼此並沒有密切的互動與影響,討論誰是大國、誰是小國,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必要。在有互動的國家中,「大」、「小」應該是個「相對」的概念,例如某個中等國家面對美國與俄羅斯時,可能是個小國,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南太平洋,相對於當地的島國,就可能是個大國。

從這個觀點來看,相對於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只是一個城市小國;相對於英國與法國,尼德蘭也是個小國;相對於當時的瑞典、法國,普魯士是個不毛之地;相對周邊的國家,瑞士也是小國;相對於俄羅斯、瑞典而言,芬蘭是小國;相對於英國,愛爾蘭毫無疑問的也是個小國。

從歷史上來看,有些國家天生具有大國所需要的人口與土地,例如中國與俄羅斯。也有很多我們現在認知的大國,是從小國慢慢崛起而成,例如原來是北美十三州的美國,孤懸在大西洋東岸的英倫三島,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也有如葡萄牙、荷蘭,它們是小國,但是都曾經是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

因此,是否稱它是「小國」,是與鄰近的國家,或者與最有關係的國家作比較而定。「小國」或許在土地面積與人口上無法與鄰近的大國相比,但是可以在經濟、文化等力量上強過對方,而使對方成為「弱國」。小國可以是「強國」,小國也可以變成「大國」。

嚴格來說,大國容易崛起,但是小國要崛起並不簡單。有的小國,開始時人口少、土地小、資源稀,但是最終站上了世界的重要舞台。有的小國終其一生,永遠只是國際社會中的配角。本書討論的就是一些小國如何能夠崛起的真實故事,以及其中一些小國為何無法持續壯大的關鍵因素。

■他山之石:關鍵時刻的抉擇
歷史是人類走過的足跡,從中可以看到國家的興衰;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前人成功與挫敗的原因。小國崛起的撰寫,自然希望從過去的歷史中找到可以借鏡的啟發。

那些小國是值得思考與觀察?在不斷的反覆考量後,決定以威尼斯、尼德蘭、瑞士、普魯士、芬蘭與愛爾蘭做為討論的焦點。這些國家的歷史有其獨特性,每個國家的生存發展策略也有相異性。

威尼斯以小小水鄉之地,如何蛻變為中世紀末期的霸主,成為「世界的珠寶盒」長達六個世紀?
尼德蘭這個北海堤岸的沼澤地,如何變成了十七世紀的海上帝國?
操著四種不同語言,夾雜在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山國家瑞士,如何避免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而從週邊的強權中求生存與發展?
普魯士原來只是一個歐洲邊陲的落後地區,為何可以經由鐵與血統一了整個日耳曼,什麼樣的崛起因素最後卻給世界帶來災難?又為何後來西邊的德意志統一了東邊的德意志時,世界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處在天涯海角的芬蘭如何在政治與生活的惡劣環境下求生存,它如何定位自己,又如何在西方與俄羅斯間忍辱負重,顧及現實謀求發展?
長期被英國壓制,也是人口外移最嚴重的愛爾蘭,如何卻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翠綠之島」?

不只小國,國家能夠崛起,有些因素是必然的,例如好的政策與結構,以及妥善運用資源的能力,對於現代國家而言,這些因素包括經濟、貨幣、財政、所得、貿易競爭等政策;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結構;自然、人力、科技、資本、文化等資源。本書認為這些都是國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但是主要關切的是,崛起的小國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做了什麼樣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正確抉擇。也就是說,在關鍵時刻,不論是來自於外在環境刺激,還是自己創造的機遇,它們的「自我定位」與「發展戰略」為何,是什麼樣的抉擇使得它們免於災難並有機會崛起。

期望本書不僅是一本歷史性的作品,更是一本能夠對於國家應該何去何從有所啟發的著作。因此在撰寫時,並不是以純粹的歷史作鋪陳,而是希望能夠用特殊的觀點作為切入。以歷史為寫作舞台,但是用不同的分析途徑對各個國家的「自我定位」與「戰略抉擇」提出解釋。

討論威尼斯與尼德蘭時,以「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作為切入的主軸,討論這兩個「商業共和國」內外的政治與經濟關係,以及它們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來追求國家與商人的利益。寫到瑞士時,則是從「中立」的討論著手,以期還原瑞士「中立」的本質。探索到底是如大家所說的,國際法的中立為瑞士創造了安全與發展,還是「創造被需要的價值」才是瑞士崛起的真正因素。

分析普魯士的崛起時,重點放在日耳曼民族的「政治思想」與普魯士獨特的「軍」「國」間的關聯性,以及在普魯士統一日耳曼過程中的重要性。雖然這些政治思想引導了普魯士崛起,但是也讓德意志很快的殞落,並為普魯士、德意志與世界帶來災難。二次大戰後德意志的再一次崛起,依靠的又是什麼?

論及芬蘭時,則是以「國際關係」的知識作為切入,了解芬蘭如何「謹小慎微」務實地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自我定位」抉擇對於芬蘭崛起的貢獻。

最後是對愛爾蘭崛起的討論,重點則是放在外在環境變遷對於愛爾蘭的影響。從「人物」的素描作為切入,希望從他們的身上看到愛爾蘭如何追求自己的未來,了解愛爾蘭如何「創造人和」、「運用地利」與「抓住天時」,終而在爭取獨立近八百年後順利崛起。

在寫作的體例上,本書儘量兼顧歷史性、專業性、知識性、故事性與啟發性,希望不只是學校裡面的師生,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朋友也能夠有所感受。在寫作順序的安排上,根據的原則是每一個國家以完整形式出現在國際舞台的時間,因此,順序是威尼斯、尼德蘭、瑞士、普魯士、芬蘭與愛爾蘭。在每一章的分配上,對於歷史愈近代的國家,愈多討論當代的崛起因素。

另外,「他山之石」並不表示外國的月亮一定比較圓,「小國崛起」也並不意味崛起之後不會衰落,因此本書用了相當的篇幅在檢討為何有些小國不再崛起?某些國家,原來崛起的因素消失了,而另一些國家,崛起時的抉擇也是失敗的理由。

錯誤盡量不要多犯,但是經驗教訓永不嫌少,他山之石永遠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寶藏。小國崛起的經驗與錯誤的教訓,不只對於小國,對於大國當然也有參考的價值。隨著本書,一起走入千年的歷史時空吧!

《人間》馬英九的紅包

季季

看到這個題目,想必不少人覺得驚訝:不是都說馬英九清廉嗎,他怎麼會收紅包?或者,也可能有人逆向思考:是誰收了馬英九的紅包?

紅包有各種物質層次與情感意涵,常常呈現熱鬧歡悅的喜劇。紅包也可能沉淪到罪惡與罪犯的深淵,呈現人性貪慾的悲劇。在講究禮數的東方社會,每天不知有多少紅包穿梭於不同的時空,從這裡到那裡,從這雙手到另一雙手。

一個人如果一生沒有送過紅包也沒收過紅包,那個生命是無情的。因為每一個紅包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情的故事」。這裡的兩個,是馬英九的紅包故事。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S.安德森,出生於貧困家庭,十四歲就離開學校,到處打工。後來積了些錢,開了一家小型的油漆廠,自任經理。四十歲那年,有一天突然丟下他的工廠,他的家,帶著簡便的行李和不到十塊美金的現款,從故鄉俄亥俄跑到克利夫蘭,替廣告社撰稿,開始寫小說﹔那年就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麥克斐遜之子》。

安德森的每篇小說,都是「靈魂的探究」,他獨創的小說風格,對後來的佛克納、海明威,都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時報系的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四十歲那年立志辦報,創設了《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據說全部員工不足三十人,有時余先生還親自騎腳踏車送報。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如今《中國時報》成為台灣第一大報,報系員工超過五千人。

四十歲,曾經扭轉了歷史上、現代史上許多人的一生,使他們以圓熟的智慧、堅忍的毅力,為時代締造各種深具影響力的貢獻。基於這個認知,今年適逢《中國時報》創報四十周年,「人間」副刊乃策劃了「四十歲的心情」專欄,邀請各界菁英四十人,抒發他們的四十歲經驗、看法或心得,於七月三十一日開始刊登,獲得許多讀者的共鳴。」

上面的幾段話,引自我為《四十歲的心情》所寫的書序〈閱讀《四十歲的心情》的心情〉,發表於一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人間」副刊;十月二日即是《中國時報》四十周年紀念日,當時我是「人間」主編。

「四十歲的心情」推出之前,我與「人間」同仁擬了一份當時年齡四十歲左右的各界菁英名單,開始分頭邀稿。在四十個菁英名單裡,只有六個人那年恰好四十歲﹔行政院研考會主委馬英九,人類學家胡台麗,攝影家阮義忠,「勞動黨」主席羅美文,散文家阿盛,民進黨中央評議委員暨台灣人權促進會總幹事陳菊。



邀稿是一門精細的功課,有時寫幾封信或打多少個電話也未必能竟其功。譬如我向馬英九邀稿,起先也是遭到婉拒的。

那年七月上旬我打電話去他家,說出我的名字之後,竟聽到他說:「我是看妳的小說長大的耶。」我心裡暗自想著我有那麼老了嗎﹖也暗自做了一下算數和回顧:我比馬英九年長六歲,二十歲即來台北做職業作家,青年期的確發表了不少小說;那時馬英九還是中學生,他那句話似非言過其實。

於是釋然答道:多年忙於編務,已經好久沒寫小說了,「現在打電話來也是編務,是來請你寫稿的。」

我說了邀寫「四十歲的心情」緣由後,他委婉的說,過幾天就要出國,最近工作比較忙,「恐怕沒空寫哦,對不起啊。」

我問他去哪裡,他說去美國加州參加「浩然研習營」。不過他又說,很巧合的,七月十三日四十歲生日的下午,正好輪到他報告「台灣的政治改革」,由盧修一與劉興善兩位立委講評。

我說,那出國回來再寫啊,把這一段也寫進去,他仍然沒有應允,謙稱文筆不好,「人間副刊名家那麼多,我怎麼好意思在那裡寫稿啊?」

七月三十一日,「四十歲的心情」開始登場,第一天推出歌仔戲天王楊麗花〈一個廣闊的人生高原〉,人權醫師陳永興〈反省與告白〉,木刻家吳榮賜〈不認輸的意志〉﹔八月一日推出東海生物系教授林俊義〈為大學說幾句話〉。

那時馬英九已返台,我又打電話給他。他說看過他們四人的文章,「看了很感動,台灣同胞真的都很有心,也都很努力﹗」我說,「你也一樣啊,而且你今年正好四十歲,更應該寫。」他仍然說剛回來比較忙,「讓我再想一想好不好?」

過了一周再打去,他說,已經開始構想,但是,「很怕寫不好讓妳失望啊。」又過了一周,他說,已經開始寫,因為公務繁忙,只能吃過晚飯後在家寫,進度很慢,「再給我幾天時間好不好?」

九月初,馬英九的稿子寄達「人間」辦公室。就一個文學編輯而言,收到一篇好不容易邀到的文稿,也像是收到一個情意深重的紅包,當晚即打電話去道謝,並特別謝謝他對我的家鄉雲林縣的關懷。

九月十一日,馬英九〈反哺的一代──四十感懷〉在「人間」副刊發表。提到雲林縣那段是他就讀大學的時期:

當我們發現雲林縣台西鄉的農民每天收入只有六元台幣時,我們開始籌組「社會服務團」,要做「百萬小時的奉獻」。

而當其他的大學生在忙於檢討別人的時候,我也曾算過:一個公立大學的學生,每翹課一堂課,國家就要浪費新台幣十七元左右,幾乎是雲林農民每天收入的三倍!(當時牛肉水餃一個五角,一菜一湯的客飯只要八元。)

雲林是農業縣,主要作物為稻米、蔬菜、水果,是台灣最窮的縣。台西鄉靠海,土地鹽分過高,甚至連農業也難以發展,是雲林最窮的鄉。作為雲林子民,讀到這一段自是十分感慨的。


一九九五年春天,雲林子民的兒子準備結婚,我又打電話給馬英九。那時他擔任法務部長,想必公務更為繁忙了。

「這次不是來請你寫稿,」我說:「是想請你做證婚人──」

我的話還沒說完,電話那端傳來了笑聲。

「我的年齡──」他遲疑的繼續笑著﹕「做證婚人,好像不大合適吧?」──那年他四十五歲。

不過他仍禮貌的問我是為哪家的新人證婚?我簡單介紹了吾兒吾媳的學經歷和吾媳的家世背景。聽到吾媳出身於法律家庭,其父擔任台南高分檢檢察長,他的語氣轉為親切,電話裡又傳來了笑聲:「哦,原來妳要和李檢察長結親家啊﹖每次我去台南視察,李檢察長都幫我很多忙,他真是一個可敬的長者,恭喜妳啊,婚禮是在哪一天?」

婚禮的前一天是周末,我打電話說準備次日請人去接他,電話那端又傳來了笑聲:「我又不是小孩子,幹嘛要人接﹖我自己來就好。」

三月五日中午,馬英九準時到了希爾頓三樓寶島廳。賓客陸續抵達,看到他都又驚又喜,爭著和他握手,合照。婚禮進行時,要在結婚證書上用印,他說沒經驗,不知道要帶印章,悄聲對李檢察長說:「你回法務部開會時再帶來讓我補印。」

不過他的證婚人致詞倒不像沒有經驗,而且是有備而來。他讚揚李檢察長,「一向奉公守法,法律見解非常高超。」他引述胡適的治學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是,在婚姻生活中,最好是大膽的信任,小心的假設」,才能「互愛互信互諒」,建立長久的夫妻關係。他也說了三句祝福的話,以最後一句最富笑果。

他說,二三十年後台灣可能面臨人口危機,新婚夫婦應有憂患意識;「舉一反三,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而且,時間不可以拖太久。關於這一點,台南高分檢要列入考核。」

賓客聽到這句都笑翻了,想不到平時電視裡那個不茍言笑的法務部長,私下裡會說出這麼幽默的話來。

筵席開始後,他和同桌的林海音談《城南舊事》,與何凡談他的專欄「玻璃墊上」,對於其中提到的一些民生議題,熱切的向何凡請教與討論。

但是吃完兩道菜後,他輕聲說對不起,有事要先告辭,我一時有點驚慌,因為那天該給的各種紅包我都託六妹保管,本想筵席結束才致贈給他。等我去鄰桌向六妹拿了紅包走到電梯口,親家已陪他先下去了。

我搭電梯到了一樓,卻不見他們的人影。還好親家下來找到我,說馬英九到二樓去了,他太太和小孩在那裡等他。我們到了二樓西餐廳,他有點靦腆的向我們介紹太太和兩個女兒,並且解釋說,平時太忙,沒空陪家人,「禮拜天一定要陪她們吃吃飯聊聊天。」

我怕打擾他們團聚,趕緊拿出紅包請他收下,他卻一再推辭不收。我說這是台灣人的禮俗,福報會回饋給新人,而且紅包禮絕對沒有違反公務員收禮標準,請他務必收下。

他發現旁邊的客人頻頻轉頭注目,惟恐過度驚擾,這才十分勉強的收下。


兩個紅包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三月二十二日馬英九獲得勝選那晚,我找出〈反哺的一代〉重讀,也把《四十歲的心情》各篇再瀏覽一番,不禁覺得歷史如旅人,腳步繼續行走,也覺得歷史像鏡子,映照各種旅人的身影。

與馬英九同年的陳菊,在《四十歲的心情》裡寫〈不會滾動的石頭〉,詳述前半生投入反對運動的心路歷程,其中兩段最能突顯她的形象與風範:

當同齡的女性徜徉在父兄、伴侶的呵護中時,我卻在恐懼、壓迫中成長。如果一個人因年齡而有青、中年階段性差異,我認為自己是從十九歲的青年期就開始有中年的負擔和沉重。……

真的,四十歲的心情有些複雜,雖然尚未視茫髮蒼但難免有「中年的哀愁」,十九歲時見聞到的不公與不義,竟用了二十一年的歲月來抗爭,使我體認到實現美好理想的道路是曲折漫長的。……」

如今,陳菊於二○○六年底當選高雄市長,馬英九則於今春當選總統。一個成了民進黨總統敗選後黨內最有權力的女人,一個成了國民黨勝選後最有權力的男人。

在〈反哺的一代〉中,馬英九對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環保等議題都有其理念闡釋與省思,彷彿那時已開始描摹一幅縮小版的治國藍圖。

尤其是文化,他希望「尋回失去的人文價值,進而整合與光大我們的文化理想」,讓台灣不再被國際媒體稱為「貪婪之島」,而應是「優雅之島」,中華民國不再被謔稱為「賭場之國」,而應是「文化之國」。

這個四十歲時的理想,當選了總統的馬英九想必沒有忘記吧?「優雅之島」,「文化之國」,應該是他上任後努力送給我們全民的最重要的紅包。我們等待著。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SoftContent/0,4786,9704092101+970409200+0+151043+0,00.html

Tuesday, March 25, 2008

【谢泳】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

来源:南方都市报

钱穆写《国史大纲》的时候,特别在书前提醒读者,其中一处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他还强调“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钱穆的本意是要当时的读者对中国历史不能简单否定,不能把自己国家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钱穆完成本书在抗战期间,他对读者的忠告,在当时有特殊意义。后来我们经常用对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来强调对本国历史的情感。由钱穆的话我常常想到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如果还是简单重复钱穆的话,意义就非常有限。不是说对本国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不对,而是想强调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不是无条件的,而应当先具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有了解本国历史真相的权利,除有特殊约定的法律规定外,国家不能随意限制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首先是建立在他们有权了解本国历史真相的前提下的,如果不确立这个前提,单方面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是不公正的。我们今天了解国史应当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一个公民如果试图了解本国历史的真相,他们有权利自由讨论和获得对他们想要了解的历史真相的完整信息,如果一个公民不能完整了解本国历史的真相,再谈对本国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就是一种虚伪。在这个前提下,公民对本国历史的理解应当按如下原则进行:完整了解对历史现象研究的全部信息,至少理论上要意识到全世界对那些历史真相研究到了何种程度,而且尽可能获得完整详细史料。

对将要了解的历史要掌握完整的史料,这些史料可能因其它条件而无法获得(比如法律规定、经济条件限制等),但公民获得这些史料的权利是平等的,也是公开的自由的,他们事实上可能得不到完整的史料,但他们想得到这些史料的权利始终存在,且不能被剥夺。

公民了解的史料必须是完整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如果公民事实上被剥夺了了解历史真相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拒绝接受国家强制公民接受的历史,对青年公民尤其如此。

公民对自己了解的本国历史,有自由评论的权利,有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判断的权利,只要不违背人类文明的基本常识,不违背起码的知识体系和常识逻辑,他们有权利对自己判断的历史保持独立的观点和认识,国家不能预设自己对历史有天然解释权力,然后把自己解释的历史结论强加给公民。

公民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要发自内心,政府不能用现实功利目的,诱导公民接受不经完整史料支持的历史结论,公民有对本国历史真相表达自己独立看法的权利,这种权利应当以公开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本保障。

公民有自由选择解释历史的理论模式、使用史料的学术规范、获得史料的统计模型的权利,只要这些解释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在知识体系上自成一格,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结论都属于自由研究成果,都有作为知识积累存在的权利。

公民对历史真相有保持怀疑的权利,有要求完整公开档案的权利(在法律规定前提下),在完整历史档案没有自由公开前提下所做的历史研究,不能成为历史的最后结论。

公民不可能在穷尽史料的前提下来了解历史,但穷尽史料的努力是了解历史的常识,公民了解历史以前,先要了解相关历史档案的开放程度,国家对历史档案的开放程度是公民了解真实历史的基本常识。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 男 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
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学报编辑。
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
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
1995年起在黄河杂志社任编辑。

现为黄河杂志副主编。
1989年前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工作,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著有《禁锢下的呐喊——1978至1989年的中国报告文学》(1992年自费印刷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论文集 1996年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9年后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主要方向是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著有《〈观察〉研究》一书,未出版(《逝去的年代》中收有主要部分)。

1996年后主要从事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著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199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目前正在从事有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工作。撰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史——1951至1952年》
 

Thursday, March 20, 2008

【龍應台】 給我們一個政治家

【新新聞】第1098期

政治家和政客一樣,也要懂得民主的精算和權力的技術,但是我想政治家和政客之間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政客祇看見眼前在廣場上搖旗吶喊的成人,政治家的心中,卻一定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他真心在乎。

誰可以給我們六歲的孩子最好的環境長大 誰就是最好的總統


第一他有基本的品格。

選擇這樣的總統,我不必擔心六歲的孩子會以凌弱為神氣,以粗暴為威風,以鬥爭為成就。

第二他有無限大的包容力。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有那個胸襟說,真的沒有藍跟綠了,讓我們為受傷的手塗上舒緩的藥膏,讓我們彌補隙縫,以無限的包容尊重彼此。

第三他有寬闊的全球視野。

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台灣太小,自我封鎖是致命的,讓我們打開所有的窗吧。

第四他有悲憫心。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是個有悲憫心的人,能夠將心比心體會弱者的痛苦,因為體會弱者的痛苦,他會把保護弱者看做施政的重點。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

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國會進行罷免總統的投票,我曾經針對陳水扁總統寫了「今天這一課:品格」,說,一個國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四個核心的責任:

第一,不管國家處境多麼艱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國家為榮,使國民有一種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勢力如何強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認同感,對國家認同,對社會認同,尤其是對彼此認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國家的長遠願景。人民認同這個願景,心甘情願為這個願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聖人,但他必須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對外代表全體人民,對內象徵社會的價值共識。小學生在寫「我的志願」時,還可能以他為人生立志的效法對象。

今天是二○○八年三月十八日,距離總統選舉還有三天。兩千三百萬人在思索: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



初到歐洲時,一個完全沒人在意的街頭小細節被我看在眼裡。

過十字路口時,人們不耐煩地等候紅燈轉綠,總有一半的人,兩邊張望一下,腳步不停,一個箭步就搶著穿過了紅燈街口。但是,如果在等候過街的一群人裡,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手裡牽著一個幼兒,站在路口,我發現,那一整群急躁的人就忍著,忍著,忍到綠燈真的亮起,才開始快快走動。

那牽著手的父親或母親,可能在滾動的人群裡低頭跟孩子說話,「你看,紅燈不能走,要等綠燈。」

我很驚訝:這是什麼樣的社會默契啊。不需要開口,一群不相干的人都知道,而且接受,而且切身實踐一件事:

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所以,不要給孩子錯的示範。

同樣的默契,也有別的表達方式。開車經過美國的鄉野,經過一片一片漫無邊際的玉米田,突然出現一個小村。進村的第一個牌子,寫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標語,而是,這麼一句話:

我們村子有五十三個孩子。所以請慢慢地開。

這是村民和過客的默契:為了孩子的幸福,請以身作則。

二○○六年百萬台灣人穿上紅衫到凱達格蘭大道去抗議時,我曾經在午夜時穿越廣場。疲憊的人們彼此交談,認識的與不認識的。穿越整個廣場,最常聽見的一句話,起起落落在廣場的夜空裡,就是:

你教我們怎麼教孩子?

○八年三月十六日,身為教育部官員的莊國榮面對群眾,用正常的父母禁止孩子說出口的穢語侮辱對手過世的父親。他當晚就被迫辭職,並且道歉。我可以想像,當時在現場的父母們,錯愕之餘,心裡想的,多半也是這麼一句話:

你教我們怎麼教孩子?

有一種東西,是不管歐洲美洲,都緊緊抓著不放的;有一種東西,是不管藍營綠營,都真正在乎的,那個東西,叫做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可以因階級、因族群、因利益之所導、因意識型態之所在而有所分歧,但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未來,卻是最大的公約數,它絕對超越政治,無關立場。



所以,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應該是,誰可以給我們六歲的孩子最好的環境長大,誰就是最好的總統。

六歲的孩子正要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小學,開始他社會化的過程。國家,透過政府的運作,正要開始塑造他的人格、培養他的眼光、訓練他的智能、決定他的未來。我們把孩子交給學校,也同時把他交給了這個國家裡頭所有的機構」」教育部決定了他將如何學習、學習什麼,文化部將影響他的品味,國防部決定了他離戰爭或和平有多近,經濟政策會影響到他十八歲時有多大能力去面對競爭,環境政策會影響他的健康,媒體政策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和見解,外交政策會影響到他做為一個國民的自尊或自卑。

這些國家機構所制訂的規矩、政策、法律,都可能形塑社會的風氣。為政者不廉,社會就貪;為政者不公,社會就爭;為政者亂法犯禁,社會就上下交征利;為政者挾私好鬥,社會就黨同伐異。

總統是什麼?他就是我們將這所有機構託付的人,我們同時將自己六歲孩子的未來也託給了他。

當我們為六歲的台灣孩子著想時,我們的思索就不再侷限於四年或八年這一個小方格裡了。我們會深思:這四年或八年會直接造成怎樣的十二年和十六年?十六年後,六歲的孩子才剛剛大學畢業」」他會變成一個什麼素質的人?他會有什麼樣的教育準備去面對全世界?

以這樣稍長的線來思索,我們可能就會發現眼前吵翻天的許多問題,譬如市場是中還是台,譬如開放幾個港口來三通、每年賺幾個觀光客,都顯得「短」,而比賽誰更愛台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我認為六歲的孩子的未來,是最根本的政治標竿,因為他的未來,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

如果我是那個牽著孩子的手要過紅綠燈的人,面對十字路口,我會選這樣的人做總統:

第一他有基本的品格。

不,他不必是聖人,他祇要在孩子面前不闖紅燈就好。他祇要做到所有的小學老師都會教孩子的基本道德就很足夠: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偷竊。所以總統必須廉潔自持,一介不取。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對人粗魯。所以總統不能口出惡言,他所挑選任用的人,也不能口出惡言。

小學老師說,「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就是為人溫潤,心地善良,對人謙恭,勤儉度日,禮讓弱者。所以總統懂得「溫良恭儉讓」的道理就行。他和他任用的人,都必須知道,權力與謙卑就是要成正比

選擇這樣的總統,我不必擔心六歲的孩子會以凌弱為神氣,以粗暴為威風,以鬥爭為成就。



第二他有無限大的包容力。

我不願意再讓六歲的孩子去目睹中正紀念堂的拆或草山行館的毀,也不願意再讓孩子坐在歷史課堂裡聽老師說,教科書又改了,她不知怎麼教。我更不願讓孩子在拆和毀之後,又以同樣的方法被迫去目睹原物的重建、牌匾的歸位,或者看見教科書以同樣的粗暴方式又改寫回來。

我希望台灣六歲的孩子在真正的、不打折扣的自由風氣中成長。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論是荷蘭城堡、大清砲台、抗清遺址、日本神社、蔣公行館,拆除或立碑,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不論地圖是站著看還是躺著看,不論歷史要從這頭寫還是那頭寫,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要急著把我們的黨、我們的團的立場用權力和命令交下,不要把我們自以為是的結論強迫灌給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首先學會包容歧見,聆聽異議,讓台灣的孩子首先學會文明而深刻的思辨吧。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有那個胸襟說,真的沒有藍跟綠了,讓我們為受傷的手塗上舒緩的藥膏,讓我們彌補隙縫,讓我們從此謹守公平的原則,以無限的包容尊重彼此。把「愛台灣」的定義變成「愛台灣的民主自由」



第三他有寬闊的全球視野。

今天台灣的孩子,打開電視幾乎看不見國際新聞,翻開報紙幾乎讀不到國際分析,坐在教室裡,公民老師問他「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他的學校裡,很少外國同學,他的生活圈裡,沒有人談國際的事情。當他和父母坐下來吃晚餐,電視上國家的執政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著「愛台灣」;反對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著「我也愛台灣」。群眾,則狂喊「台灣優先」。

我希望台灣六歲的孩子,能夠在從容不迫、理性而開闊的氣氛中長大。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台灣太小,自我封鎖是致命的,讓我們打開所有的窗吧

我希望他會說,讓我們停止對中國大陸妖魔化,把自己「小白兔化」,讓我們把巨人似的大陸和小小的台灣都放到一個全球的地圖上去,用全球的眼光、戰略的思維、未來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新加坡在龐大的穆斯林環圍中,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技術的?卡達,夾在強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強大的西方世界之中,是如何周旋平衡的?台灣,要怎樣掙脫捆了六十年之久的「兩岸」思維,開使用全球的眼光去重新界定和大陸的關係以及自己的處境?

我希望選出的總統會要求他的教育部長說:台灣的孩子需要培養全球公民素養。我們要努力教會未來的公民三件事:一,讓他深刻地認識國際歷史和複雜的全球議題;二,鍛鍊他的公民能力,使他懂得如何思考、辯論,懂得如何進行組織、串連,學會和國際社會協商、合作以及訂定遊戲規則的所有技術和手段。三,培養台灣孩子的寬闊胸襟。他所關懷的人權、公平、正義等等價值,不僅祇限於台灣,而可以擴及全球。非洲的戰爭難民、中國大陸的愛滋孤兒、柬埔寨的貧窮失學兒童,都可以是他關懷奉獻的弱者。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會說,以台灣的經濟力量和公民社會的「軟力量」,未來的台灣對於全球人類社區是可以有更大的貢獻的。所以,我們要培養胸襟開闊、眼光遠大、有理想有能力的少年,為這樣的貢獻,有所準備。

有這樣的總統,我才可以想像,台灣今天六歲的孩子,將來可能可以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全球公民。



第四他有悲憫心。

我不知道今天台灣六歲的孩子怎麼看外籍新娘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裡,他是否會瞧不起身旁的小伙伴,因為人家說,那小伙伴的媽是個越南人、印尼人、大陸人?他的父親和母親是否會以極其輕蔑的口吻或粗暴的凌虐來對待家中那膚色較深的看護或佣人?

如果六歲的孩子看見的成人,都是這樣以強凌弱的,而且以種族、經濟地位和政治立場來做分野,我不知道要怎麼教孩子「人權」這個概念。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是個有悲憫心的人。有悲憫心的他,能夠將心比心體會弱者的痛苦,因為體會弱者的痛苦,他會把保護弱者看作施政的重點,而弱者,可能包括外勞、外籍新娘、遭歧視的同性戀者、經濟受剝削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真正有悲憫心的總統,才可能是個人權總統。

整個社會是關切人權的,我們六歲的孩子,也才可能在將來長成一個把人權看作核心價值的公民。



台灣人總共才經歷過幾個總統?蔣氏父子,李登輝,陳水扁,算是三代。第一代是強人總統,第二代是從強人艱辛過度到民主的總統,要「破」許多東西,也要「立」許多東西,但「破」與「立」之間,很多的犬牙交錯。第三代,就是陳水扁,政權徹底轉換後第一個民主實驗。他,完全的不及格,然而他個人的不及格並不等於台灣人的不及格。事實上,陳水扁的八年對台灣民主特別有貢獻:他使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要什麼樣的總統,切膚的教訓,無比分明。以後什麼人當選,大概都不會再重蹈覆轍;台灣人,是更成熟了。

經過這三代,台灣人真的有理由希望:給我們一個政治家,不是政客。

政治家和政客一樣,也要懂得民主的精算和權力的技術,但是我想政治家和政客之間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政客祇看見眼前在廣場上搖旗吶喊的成人,政治家的心中,卻一定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他真心在乎。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581259

Tuesday, March 18, 2008

深耕基层“博感情” 马英九追求“0.1%打法”

(2008-03-19)

  争取台湾南部选民认同,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其实布局已久,其长线操作反映的是突破绿营地方防线的强烈企图心。

  自去年2月正式宣布参选总统以后,马英九就积极展开深耕基层的活动,他先在去年5月花了10天的时间,打着“青春铁马行”的旗号,骑着脚踏车跨越台湾南北675公里,途经台湾17个县市,64个乡镇。

  尽管当时备受媒体批为“作秀”,但铁马行所刮起的地方效应,也为日后连结基层奠定深厚基础。

  去年7月,马英九竞选团队进一步大规模展开中南部的“long stay”下乡长住计划,把台湾分成六大区块,以行政区域划为中彰投(台中、彰化和南投),云嘉南(云林、嘉义和南投)、高高屏(高雄县市和屏东)、桃竹苗(桃园、新竹和苗栗)、宜花东(宜兰、花莲和台东)、北北基(台北县市和基隆),让“不想整天在办公室想政策”的马英九在每个区块长住10天到20天,每县市停留3天到5天。

  尤其是南部行程更安排马英九融入民众生活“搏感情”,改变过去被视为权贵和北部精英的形象。从黎明破晓到夕阳西下,无论是下田插秧,拉牛耕田,挑洗鸭蛋、出海捕鱼,马英九与民众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问到马英九下乡的成果,国民党台南市议员王家贞告诉本报:“当然有加分啊,马英九这样每天跟乡民生活,亲身体会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

  第一阶段长达四个月的下乡去年11月结束,据马英九竞选团队统计,他在过程中接触超过16万民众,住了67户民宅69夜,接触行业共200多种,举办了座谈会156场,举行116个小型政策发表会。

  马英九也亲身接触了包括稻农、菜农、梨农、柚农、荔枝农、茶农、筍农、槟榔农、鸭蛋农、猪农及酪农等11种农民,借住民宅主人的行业就将近50种。

绿营嘲讽“拢是假”

  马英九告诉台湾媒体,他发现人民最关心的问题,第一是经济,第二是教育,第三是治安。

由于long stay抢夺南部选票意味浓厚,而受到特别费案件缠身的马英九又三番兩次回台北出庭,因此遭遇对手绿营冷嘲热讽“拢是假”(台语:都是假的,long stay谐音)。

  不过据报道,国民党内部民调显示,马英九开创的“直销式”选战打法已有所斩获。第一波下乡之后,中彰投从领先10个百分点拉大到20个百分点,支持率直逼蓝营票仓桃竹苗,高高屏已从小输变为固定领先,云嘉南打成平盘,甚至曾领先3到5个百分点。

  2005年举行县市长选举时,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领军,赢得过半县市执政权,但2006年直辖市市长选举,国民党在高雄市长一役意外落败,马英九又身陷特别费风暴案,外界一度认为马英九光环褪色。“马英九跨不过浊水溪以南”的说法,已是台湾政坛和媒体既定的印象。

  然而,国民党两个多月前立委选举中横扫千军,包括多个被列为“救弱补强”的选区都逆转获胜,马英九第二波跟随立委下乡长住的光环就被认定发挥一定程度的影响。

  立委选后,马英九随即展开第三波下乡行动,以“疼惜台湾”为行程主题,加强关心弱势团体。幕僚形容马英九选举风格是“0.1%的打法”,每次追求一点点支持者,鸭子划水向前迈进。

  再过几天,选举结果将证明,他过去一年多的努力,能否得到相应的具体肯定和回报。

http://zaobao.com/zg/zg080319_510_1.shtml

Saturday, March 15, 2008

中華民國國旗歌

戴傳賢作詞,黃自譜曲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中華民國國歌為中華民國現行國歌,
孫中山與其幕僚共同作詞,程懋筠作曲。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咱的台灣咱的家~歡聚歌


馬英九競選廣告~台灣向前行(一鏡到底版,國語)

http://tw.youtube.com/watch?v=VXaug0wUd6Y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婦女政策篇
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婦女政策篇
新增時間: 西元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YO3FUF2LKAI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台灣精神篇
西元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tGiS5nZo950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青年政策篇
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FyeUkp3MFr0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壓力篇
西元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bpXKaO_oEF4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農業政策篇
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bsh2s2JPPEM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外交政策篇
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OaiWNtP7TY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改變才有希望 633經濟政策篇
西元2008年03月1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IGl1eEHnf5I


馬蕭競選廣告:壯大台灣佈局全球篇
新增時間: 西元2008年01月0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RQf_ImmYJt0



市政篇


下水道篇2008年02月27日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市民眼中的馬英九 part.1
西元2008年02月27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OsDtZ5WVqK4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市民眼中的馬英九 part.2
http://tw.youtube.com/watch?v=j1G6bMEW9z0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市民眼中的馬英九 part.3
http://tw.youtube.com/watch?v=gpgNFyZgFYg


馬英九競選總統廣告 箭靶篇
http://tw.youtube.com/watch?v=ViQkTWMCtb8


馬蕭競選廣告:民進黨執政七年台灣經濟流失篇
西元2008年01月01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ZxXs7p1YRP0



許我們孩子一個未來─馬英九加油!(proud of you)

http://tw.youtube.com/watch?v=enjyQ3l9EQU
因為心有所愛,不忍臺灣傾敗!我們不幸在2000-2008年選了一個失格、失德、失 言、失行的總統,這是整個臺灣的道德危機,我們不是崇拜馬英九,而是我們相信他能夠挽 救臺灣逐漸失去的美好價值。

馬英九 我的未來不是夢 (張雨生) 2002台北市長競選廣告 版本1

http://tw.youtube.com/watch?v=_x0E2lNmCKw

馬英九 蕭萬長 天燈廣告CF 2008年02月20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CuEeBDWKnLY


永久的愛~台灣~馬英九
馬英九是正港台灣人!!愛台灣! 會建設台灣!!
新增時間: 西元2007年11月03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AA6TvwDVesI

讓我們好好的投

一支年輕學生自己拍的廣告,我認為是這次總統大選最棒的廣告,值得深思也推薦給您,片 長只有96秒,期望這96秒的影片能改變歷史 (較少)
新增時間: 西元2008年03月14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r12iGnmHa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