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08

"为了国家利益"假唱 《歌唱祖国》非林妙可所唱



杨沛宜是开幕式《歌唱祖国》真正演唱者(视频截图)。
林妙可被赞“微笑天使”。


《歌唱祖国》非林妙可所唱 7岁杨沛宜幕后献声

  中新网8月12日电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一个专访中透露,开幕式上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舞台上的“微笑天使”林妙可所唱,那个稚嫩、真挚的声音来自一位7岁的小女孩杨沛宜。

  陈其钢透漏,杨沛宜小朋友的落选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外形象,是为了国家利益。

  对陈其钢的这个说法,部分网友表示认同,称林妙可与杨沛宜都是“英雄”。但是也有网友进行了反驳,认为“假唱不好,让小孩假唱更甚”、“请把最后一点纯真留给孩子”。

据悉,7岁的杨沛宜是北大附小一年级的学生,开幕式后,杨沛宜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她有没有觉得遗憾时,她回答说不遗憾,开幕式上有自己的声音已经很满足了。

Friday, May 30, 2008

另一种见闻 /韩咏红

另一种见闻
韩咏红 (2008-05-30)

  都江堰聚缘中学的废墟旁,心情沉痛的家长蹲在瓦砾旁,指出瓦砾堆中暴露出来的折弯生锈钢筋,用四川话缓缓地说些什么。他身旁有个人在录像,另一个年轻人拿笔记录些什么。我最初以为他们都是中国国内记者。

  我一周前走访这个在地震中倒塌、导致500多个师生遇难的学校,是因为看到西方通讯社报道说,悲愤的家长准备连署要求政府彻查学校建筑质量。

  同一范围内其实不少建筑还伫立着,像附近的聚源小学虽然也成了危楼,但校舍没坍塌,师生得以及时逃生,因此坍倒得一塌糊涂的聚缘中学更显刺眼。在地震一周后,附近仍有群众在废墟堆旁议论着校舍的豆腐渣级质量,有一个老百姓从都江堰过来寻人,她的邻居在地震中遇难了,而邻居的女儿也在这个学校念书,她于是过来看看能否替亡故的邻居找到女儿,哪怕是尸骨也好。附近,两名痛失爱儿的家长在废墟前徘徊不去。

  我上前问那个悲痛的父亲,是否知道家长连署上告的事情,政府至今给他们作了什么交代。父亲一愣,只说当然必须要政府给予交代,对于连署一事却没听说。

这时他身旁的年轻人抢过话头说,国家现在全力在救灾,责任问题以后会追究。说罢,他又告诫随后来到现场的另两个青年说,别跟外国记者多谈。我后来知道,他们是从外地来到灾区想帮忙的年轻志愿者。

  震后采访,我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年轻人跳出来义正词严地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或者,试图制止其他人和我谈关于工程质量的问题,以防外国媒体做出对中国不利的负面报道。

  然而,也是在地震悲剧的场景下,我对年轻人的行为感到无名的愤怒。一个国家的国民有强烈爱国心、强大的民族荣誉感,还有因饱受多年屈辱不平而形成强烈自尊,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当这种民族自尊与骄傲驱使他们打断灾民的谈话时,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展示出强大而令人动容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举国上下,从儿童到70多岁的老人纷纷挺身而出参与救灾、赈灾,有人捐出压岁钱,更有人冲上前线抢当志愿者。

  灾后冷静分析,这股热情的背后除了中华文化固有传统价值观的支撑,今年3月西藏骚乱以来,个别西方媒体人和影视界明星支持藏独的言行,奥运火炬险些被抢,中国社会与西方舆论对立的氛围,种种背景相信或多或少都加强了中国社会的危机感和凝聚力。到了地震的重大灾难时刻,强烈爱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怀得到几十年来不见的正面表达机会。

  人们说,民族主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民族主义做出闪亮的积极表现,在整个四川灾区随处可见互助友爱的感人画面。但积极氛围中,一些年轻人试图要外媒“只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又十分可议。

  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许是无意识的做法,已踩到专制的边缘。

  幸好中国政府不是这样的态度。反之,它这一次由于开放和透明,而获得更多国际支持与尊敬。现在考验是在年轻一代身上:中国将不可阻挡地逐渐崛起、强大,新一代青年的能量和民族意识很可能随之更加高涨,但要怎么运用这股握在他们手中的力量,如何在保持团结的同时继续开放和积极对外的心态,还是护短且期待所有人和他们想法一致?时代将检测出年轻人的态度,外界也在密切关注。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1/zaodian_jing080530.shtml

Tuesday, May 20, 2008

世界救助儿童会在灾区 急需志愿者参加救援

世界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在灾区的救助工作遇到困难,急需可以英文流利沟通,最好能说四川话的有经验的志愿者参加救援。

请将简历发送至volunteer@savethechildren.org.cn进行报名

Monday, May 19, 2008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 2008.05.20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馬英九伉儷及副總統蕭萬長伉儷今天上午參加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就職慶祝大會,總統並以「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為題,發表就職演說,演說全文為: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貴賓、各位僑胞、各位鄉親父老、各位電視機前與網路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台灣人民投下了改變台灣未來的一票。今天,我們在這裡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我們的民主走過了一段顛簸的道路,現在終於有機會邁向成熟的坦途。在過去這一段波折的歲月裡,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失去了經濟安全感,台灣的國際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損。值得慶幸的是,跟很多年輕的民主國家相比,我們民主成長的陣痛期並不算長,台灣人民卻能展現日趨成熟的民主風範,在關鍵時刻,作出明確的抉擇:人民選擇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與迎向未來。

尤其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長經驗,讓我們獲得了「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的讚譽,值得所有台灣人引以為傲。顯然,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

不過,我們不會以此自滿。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民主品質的提升與民主內涵的充實,讓台灣大步邁向「優質的民主」:在憲政主義的原則下,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展。台灣的民主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目標。

在開票當天,全球有數億的華人透過電視與網路的直播,密切關注選舉的結果。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二、新時代的任務

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帶領台灣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我們必須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將是我們振興經濟必須克服的困難。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的戰略正確、決心堅定,我們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預定目標。

台灣是一個海島,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所以我們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發揮台灣的優勢;我們要引導企業立足台灣、聯結亞太、佈局全球;我們要協助勞工適應快速的科技變遷與產業調整;我們還要用心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國際視野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干擾。我們在回應全球化挑戰的同時,一定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與發展的機會,也一定要兼顧台灣與全球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

新政府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導正政治風氣,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我們將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環境。我們將促進族群以及新舊移民間的和諧,倡導政黨良性競爭,並充分尊重媒體的監督與新聞自由。

新政府將樹立廉能政治的新典範,嚴格要求官員的清廉與效能,並重建政商互動規範,防範金權政治的污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僕,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一句著名的警語。我們將身體力行誠信政治,實踐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政見。新政府所有的施政都要從全民福祉的高度出發,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我們要讓政府不再是拖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領導台灣進步的發動機。

我堅信,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身為總統,我的首要任務就是樹立憲法的權威與彰顯守憲的價值。我一定會以身作則,嚴守憲政分際,真正落實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我們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面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對立法院負責,司法機關落實法治人權,考試院健全文官體制,監察院糾彈違法失職。現在是我們建立優良憲政傳統的最好機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

我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受人敬重的成員。我們將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作為處理對外關係與爭取國際空間的指導原則。中華民國將善盡她國際公民的責任,在維護自由經濟秩序、禁止核子擴散、防制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動、以及加強人道援助等全球議題上,承擔我們應負的責任。我們要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全面融入東亞經濟整合,並對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我們要強化與美國這一位安全盟友及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我們也要珍惜邦交國的情誼,信守相互的承諾;我們更要與所有理念相通的國家和衷共濟,擴大合作。我們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台灣未來一定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隨後並完成多次協商,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的發展。英九在此重申,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希望七月即將開始的週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夠向前發展。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分別是三月二十六日與美國布希總統談到「九二共識」、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提出「四個繼續」、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的一致。因此,英九願意在此誠懇的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

最近四川發生大地震,災情十分的慘重,台灣人民不分黨派,都表達由衷的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希望救災工作順利,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灣的傳承與願景

從宣誓就職的這一刻開始,英九深知個人已經肩負二千三百萬人民的付託,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職務,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責任。英九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台灣是我成長的故鄉,是我親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我義無反顧,別無懸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來,台灣這塊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納著先來後到的移民,滋養、庇護著我們,提供我們及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空間,並以高峻的山峰、壯闊的大海,充實、淬礪著我們的心靈。我們繼承的種種歷史文化,不但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延續,更得到擴充與創新,進而開創出豐盛多元的人文風景。

中華民國也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內,我們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這一個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在大陸的時間只有三十八年,在台灣的歲月卻將超過一甲子。在這將近六十年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經歷了艱難險阻與悲歡歲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憲政理想,當年在中國大陸沒有能夠實現,但今天在台灣終於生根、開花、結果。

面對台灣的未來,英九充滿了信心。多年來我走遍台灣各個角落,在與各行各業的互動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不但洋溢在台灣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灣人的本性裡。這是台灣一切進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灣精神」的真諦。

盱xu1衡時局,環顧東亞,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珍貴的文化資產、深厚的人文素養、日漸成熟的民主、活力創新的企業、多元和諧的社會、活躍海內外的民間組織、遍佈全球的愛鄉僑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只要我們秉持「台灣精神」,善用我們的優勢,並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我們一定可以將台澎金馬建設為舉世稱羨的樂土、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園。

台灣的振興不只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間的智慧、需要朝野協商合作、需要所有社會成員積極的投入。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我們要從此刻開始,捲起袖子,立即行動,打造美麗家園,為子孫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礎。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大家一起來奮鬥!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台灣民主萬歲! 中華民國萬歲!

Saturday, May 17, 2008

China Earthquake aid through various organizations

1. Besides the Red Cross, some other reputabl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re listed below:

World Vision, with its team on the ground in Sichuan already.
http://www.worldvision.org/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http://www.msf.org/
and their aid activities in China
http://www.msf.org/msfinternational/invoke.cfm?objectid=F0C221FF-15C5-F00A-25EC01698BD08B7D&component=toolkit.article&method=full_html

台湾慈济 Tzu Chi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8cm/index.htm
and their aid activities in China. They've sent a plane to Sichuan and have a team on the ground already.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8cm/html/02/index.htm


2. Grassroots, Independent aid initiative in China

Han Han, probably the best known young writer, along with other bloggers at the independent Bullog.cn started this aid initiated. Han Han is already in Chengdu.
牛博网友为四川大地震捐款捐物的方案
http://www.bullog.cn/blogs/liuyanban/archives/136782.aspx
http://my1510.cn/article.php?22900d5f5f929f0c
http://my1510.cn/article.php?c0113f7c3e1d1bd7

3. Matching Pledge by Rebecca MacKinnon, who was a CNN reporter, bureau chief in Beijing in the late 1990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She has pledged to give $500 more, if 500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also donate at least USD 20. So far 182 has signed up.

For more details, see email below. NOTE: you can donate to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is pledge.

Please make a public pledge of your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by
going to this link on Pledgebank:
http://www.pledgebank.com/chinaquake

After making your pledge, please go right away to one of the websites
linked on the site (or to some other charity of your choice) and make
a donation. If you would like to suggest other websites where people
can donate online to the Chinese quake victims, please click on the
"comments" section and post the web link and/or any other information
you'd like others to know concerning donations.

Rebecca MacKinnon
Assistant Professor, Journalism & Media Studies Ct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http://jmsc.hku.hk)
E-mail: rmack@hku.hk | Tel: +852-2219-4005
Blog: RConversation.com
Co-founder: GlobalVoicesOnline.org
"The world is talking. Are you listening?"

Saturday, May 10, 2008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路上行人欲断魂【西风独自凉】

不少网站都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假如坐上时光穿梭机,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网友的答案不一而足,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横扫欧亚,撒播的不是文明与繁荣,而是征伐和死亡,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一样,只是给本国和它国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样的强国既未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没增加自由的空间,陡添百姓的赋税、徭役、兵役和死亡的机会,满足帝王将相功成名就的一己私欲,不去也罢!

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的集中在辉煌灿烂的诗歌、绘画等艺术领域;政治方面,自始皇帝起就是独裁暴政,一片黑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感性大于理性的文化基因,可以谱写出万古流芳的诗篇,清净无为的道家亦不失人生之一大寄托,于逻辑方面却差之远甚,无法诞生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土地是丰厚的,也是贫困的。农耕文明生产的有限的物质财富与独裁者的贪婪、不断增加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游牧民族为争取生存空间与农耕文明发生的冲突,无可调和,只能不断地铁马冰河入梦来,不断地以大规模暴力起义化解社会矛盾,频繁更换奴隶主,陷入“毁灭、发展、毁灭”的怪圈。

那么,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选择哪个时代好呢?也许,我会选择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鸦片战争、日清战争一败涂地;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变法失败,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首倡民主共和,实乃盘古开天辟地华夏空前之壮举,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现代文明。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满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横征暴敛、屠杀人民,对准噶尔人施行种族灭绝的罪行尤其令人发指:1757年,在乾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的再三严令之下,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大军在新疆伊犁与塔城一带,对准噶尔与辉特两部的人展开大屠杀,“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数千里内,遂无一人”。准噶尔人从此成为历史,空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

1873年,才气纵横、不可一世的谭嗣同年仅18岁,有“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之名句,刚烈、血气可见一斑。其痛斥满清惨绝人寰之暴行,有如怒马惊涛: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独裁暴政越强大,对内对外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幸亏中国军事实力不强,否则,人类都将受“君主之祸”,与准噶尔人的下场一样;各国压制中国,乃老天有眼----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于今读之,犹觉痛快淋漓,100多年前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遍查中国历史,有谭嗣同(湖北巡抚之子)这样有才有胆有识有格,视富贵如浮云,为普通百姓不惜肝脑涂地的爱国者吗?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前辈自不可与接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谭嗣同相提并论,今之群氓“爱国者”,更不足为其奴隶。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谭嗣同《仁学》对中国政治、学术之积弊洞若观火,堪为盖棺之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1898年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日本使馆主动提出愿为谭嗣同提供“保护”,遭到慨然回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舍身报国的人格魅力光耀古今;“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唐才常与谭嗣同义气相投二十载,为刎颈之交;噩耗传来,无以为报的唐才常失声痛哭:“剩好头颅酬死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被谭嗣同誉为“造世之雄”的林圭,立誓“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承其后”,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任中军统领。1900年9月27日,起义失败,29日,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清军杀害。林圭年仅25岁。

路上行人欲断魂:有时候,悲痛是最可靠最强大的力量。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不断打击之下,腐朽的满清王朝摇摇欲坠。谭嗣同殉国13年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终于完成了对满清268年黑暗统治的最后一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

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墓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前华表上的对联写道: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谭嗣同堪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责任、勇气、理性、良知,以及他对强国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于今天的人们亦不无启迪和教益。

Monday, May 5, 2008

【张鸣 】高校大跃进培养的是奴才与愤青

【张鸣 】高校大跃进培养的是奴才与愤青
2007-10-05  来源: 华商网(陕西西安)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对于教授学者而言,权位和金钱是第一位的,声誉出现问题,只要你能动用各种关系,将之摆平就行,丢人不要紧,但不能丢位置。

按说,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校大跃进。

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的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跟今天的大跃进相比,委实小巫见大巫,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巨大的代价,造成无可估量的社会震动。

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教育部是跃进的发动机和火车头。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在实行期间,1998年又推行了所谓的985工程,由于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叫985工程,这个工程在211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前后38所高校入选。211工程的资金183亿,而985工程的资金仅第一期就达140亿。211和985工程,实际上就是用资金的高投入,在短时间内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事实上就是大跃进。211和985启动后,地方上随即跟进,那些不能入选的高校,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自筹资金,投入跃进高潮。与此同时,高校的合并也达到高峰,为了做大做强,各地高校开始盲目并校,有些地方,比如长春和杭州,几乎把全城高校全部合并,只剩下一所超级大学。长春当地民间流传一句话,当年吉大(吉林大学)在长春,今天长春在吉大。在合并浪潮中,一些地方的大专和中专学校,甚至非学历教育学校也乘机搭车合并,升级为本科。在跃进期间,为了弥补规模扩张造成的资金短缺,大学的学费开始猛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几千元,而随即到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学费收入相当可观,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一、高校大跃进式的扩张,最大的恶果是加速了高校行政化和衙门化的过程。原来高校就有行政导向的问题,1952年院系调整,苏式高等教育体系的推行,高校已经成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行政化不言而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系开始从苏式的专才培养向国际通行的通才教育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化的趋向大为缓解,教育部资源有限,对高校的控制很弱,高校里的行政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机关干部和教师之间的矛盾,而在多数高校,机关干部并不占优势。做机关干部的,往往更乐于转成教师。而且,高校里的行政干部,逐渐被有学历有职称的人取代,学校还鼓励教师双肩挑,由具有教师岗位的人,出面担当学校的行政部门负责人。

但是,由于211和985工程的启动,教育部掌握了熟百亿资金的分配权,而且工程本身就要去有一系列行政操控措施,使得教育部加强行政控制顺理成章。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为了争取部里掌握的资源,竞相讨好教育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控制力逐渐增强,不仅通过各种名目的评审,将高校牢牢捆在自己的战车上,而且掌握了高校的部分高级干部的人事权。教育部为了满足高校负责人的级别欲,借着建设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推动部分顶尖高校行政级别升级,将12所大学升为副部级(现在副部级大学据说已达29所),实际上等于教育部为自己的司局级干部,找了几十个副部级岗位,这些年来,直接从教育部空降下来的重点大学校长、副校长,越来越多。

在行政化的过程中,评审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最大的绳索,从刚刚在两会上炒得很热的本科评估上人们可以知道,这种来自教育行政当局的评估意味着什么,评估不合格,等于丧生办学资格,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属于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才有会那么大规模的造假,隆重的接待和群众运动式的迎接。类似的评审,还有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这些五花八门,外国人不懂,中国人外行也不懂的名堂,都是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通过了,意味学校的档次上去了,通不过,就意味学校不够档次。而且,评上了不能一劳永逸,还需经过定期的检查评比,不合格就拿下,换上别个。

由于部属顶尖大学的示范效应,更由于各种评审的拉动作用,行政化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全国所有高校。差的地方院校追求升级,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则追求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大学开始推行三级架构,即大学下属学院,学院下属系,将原来的系合并、或者不合并升为学院,原来的教研室升格为系,所有的人,行政级别不动,但名义上都升了一级。

同时,由于高校大跃进中各种名目的资金流向高校,学校和学院两级实体单位,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因此,权力大增,985高校,一个不大的学院,院长手里可以支配的资金能达到上千万,资金分配基本上由长官说了算,学院里的教师,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只能讨他的好,因此,学院领导对学院教师的支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跟当年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源的系主任,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学校的校长,连同学校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也因此权力而陡然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纷纷争当处长副处长的原因。教育部和国务院相应的学术评审机构,则成为各个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如果能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占个位置,说明这个学校“实力”很大,在各种评审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凡是进了这些机构的教授,在各自的学校都当然是级别最高的教授,说话极有分量。

有钱在手的权力,含金量足,威力巨大,虽然学校里的各种“长”,原本都是教授,但是加了长的教授,官架子摆起来,一样吓人。一个小小的学院,居然开起来会上要设主席台,台上按照官阶大小排座次,第一首长先说,第二首长次说,无论这种是行政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已经成了衙门。

不仅如此,在整个的官方学术体系中,只认官,不认学,某个学科的评审,上面只找那些在某几个顶尖高校当院长的人,似乎谁做了院长,谁就是学科的当然带头人。这样一来,学科的评审,就掌握在几个学官手里,哪个学校想要上什么“点”,评什么奖,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拿多少课题,都得看这些人的脸色。这些人,自然形成一个联盟,相互交换好处,互相推荐自己人,拿奖,拿课题,互惠互利。甚至,他们还定期聚会,联络感情,毫无忌讳。

二、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严格地说,中国的大学并没有我们所谓的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求真求实,自由探索,社会担当等国际通行的品格,实际上即使在高校大跃进之前,大学中人也没有共识,但是,至少那时还作为精英教育的大学,多少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道义感,对社会也有某种责任感。然而大跃进无情地破坏了这一切。

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比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关于教学培养方面,最有分量的指标是所谓的博士论文百优数量(即每个学科每年评一百个国家级优秀论文),实际上也是科研指标。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争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看科研成果,所以指标体系,以科研为主。可是,中国高校的这种指标体系,只要SCI还勉强有点国际性,而且也并非国际通行的衡量体系,其他的指标,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娱自乐

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需要测定,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南京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用“土法炼钢”的方式,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各个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成风气,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由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选题方向,就是由几个顶极高校的学官确定的,因此,其学术性很成问题。至少就我所了解的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导向,就没有多少学术性,倒更像是宣传。而且课题的获得,跟学官的位置,调动资源的多少有关,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中国国家级的课题质量差,已经不是秘密了,90%以上的课题,毫无用处。

这样一种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的评价指标体系,却使得所有的大学为之竞折腰,前面讲过逼研究生“土法炼钢”的增产方式,实际上,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这个类别,居然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

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简单重复,低水平重复,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同时,抄袭,做假,侵占他人(主要是学生)成果等学术偷窃和腐败行为流行,有些学校,越是所谓的大腕学者,越可能犯这种在国际上看来是学者致命伤的错误,因为附他名下的东西太多。由于对考评体系的特别在意,这些大腕的类似错误,往往得不到处理,因为如果一旦处理,不仅自暴家丑,而且可能丧生附生在大腕身上的评审资格,就算一个顶极高校,也不能无视这种损失。因为现阶段中国大学的地位考评,一是看学术权力(占有评审成员的数量和等级),二是看学术数量,而前者更为重要。

在国际上,教授学者,声誉是高于生命的,一旦一个教授学者的声誉有了问题,他的职业生涯就完结了,意味着他的余生,只能靠从事低级劳动为活。然而在中国,对于教授学者而言,权位和金钱是第一位的,声誉出现问题,哪怕是特别明显的问题,只要你能动用各种关系,将之摆平就行,丢人不要紧,但不能丢位置。至于对真理探索的欲望,人的良知,社会的担当,对学生的责任心,已经在相当多地位很高的教授那里找不到丝毫的痕迹了。

教授如此,学生就不用说了,高校大跃进这八年,是学生考试抄袭最严重的八年,也是学生论文质量最差的八年,网络普及之后,网络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各种论文的发祥地,连帮导师做的课题,也从里面搬,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牌教授犯抄袭错误的原因。大学这些年,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生做人方面的失败,在老师的榜样面前,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大学奉行的是奴才式的管理,干部管老师务必使之奴才话,要的就是听话,而这种奴才管理,转化到学生那里,则变成奴才教育和管理的双管齐下,结果是桀骜者变成了愤青,温顺者变成了下一代的奴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性人才的期望,在现实中已经南辕北辙。

三、高校大跃进,最大的危害,是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大学的扩招和学费的翻倍增加,固然有政府拉动消费的初衷,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大跃进的需要。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趋向日益严重,本身很像政府的大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大跃进如果本身不能给大学带来现实的利益,仅凭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的推动,是难以奏效的。大跃进的好处不仅来自上面的拨款,而且还有下面的创收,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招的学生越多,收益就越大。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前一个只招3000人的学校,跃进之后,居然可以招到30000人。而且,各个高校还非常热衷于研究生的收费改革,将研究生的收费面,扩至最大。

大学收费激增最大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让某些农村的贫寒子弟上不起学,或者逼死了多少家长,而在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供子弟上完大学之后,居然找不到工作。近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大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统计各种研究有很多,但就我视线所及,我所服务的大学,有的专业,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到现在为止,一个签约的都没有,有的专业,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多是靠父母的关系。同时,大家忽视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学的现状,越是农村的孩子,越上不了好大学,越是档次低的大学,收费反而越高(包括隐形的),但是就业前景,却异乎寻常地差,而这些地方,恰是农村和城市贫困居民孩子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恰是那些砸锅卖铁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最后的回报很可能是零,血本无归

对此,教育部的辩解是,即使不上大学,这些人仍然可能失业。当然,此话有理,不过,不上大学,不付出如此大的血本失业,跟上了大学,付出巨大成本之后的失业,对于学生和对孩子寄予巨大希望的家庭来说,是根本不同的,在后者,他们对社会的挫折感会陡然增加不知多少倍。一个没有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会比较坦然地选择进城找一份出力气的工作,但是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做这样坦然选择的人,将不会很多,大学教育,已经剥夺了他们做一个简单劳动者心理承受力。

教育部的另一个解释,是说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普通教育,所以,大学生毕业就是应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且有不断有消息传来,说是大学生做了搓澡工,当了棒棒(搬运工),回家卖糖葫芦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说大学生不能做这些简单劳动的工作,但是,如果大学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从事的工作基本上跟民工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中国的大学还能办下去吗?现在中国的城乡已经在流行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多孩子甚至连中学都不愿意上了,真不知道,按教育部现在的说法,如何应对这股潮流?从另一个方面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跟大学教学培养的现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外国人很看不起中国的大学,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的理念,充其量不过是职业技术学校。但是,那时的大学,即使作为职业技术学校,也存在着知识老化、陈旧,跟社会和生产脱节的问题。但是由于改革之初,国家和社会知识人奇缺,而且国家对文凭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用不着接受社会的检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遮避了。开放近三十年,在跟西方的交往中,中国的大学在方法、理论诸方面引进了很多东西,知识体系单一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步有限,而且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严重缺乏就业意识,原本还存在的实习环节,因为经费的问题,无论理工农医文,全部被削弱,很多学校甚至成为一种形式。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对于大学的评价体系上的竞争,对于大学能否上档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课题的取得,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自然就不重视。教育部虽然三令五申,强调大牌教授上本科的课,但是又落实了多少呢?教师上课糊弄,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部主持的本科评估,看起来好像是在重视本科教学,但检查的项目,却落实在大纲之有无,教案是否完备,教学检查有无进行,考试是否分了期中和期末,平时有无作业,考试有无标准答案等上面,这些形式和程式化的东西,即便是全部做的中规中矩,是否就意味着大学教学做好了,我想不是。1930至40年代的中国大学,越是有水平的教授,讲课越不规矩,讲文学史的,一个学期只讲了一个庄子天下篇的也有,很多人甚至拒绝留作业,拒绝判卷,但是那时代的几十所顶尖大学,却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大学。

更何况,就连这样的检查评估,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评估有事先的通报,给被评估者留好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结果各个学校普遍造假,甚至发动师生假期不休息,将所有的记录修改重做一遍,届时评估的时候,评估专家只要被伺候好了,自然心领神会,不会煞风景。这样的评估,我怀疑不过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大学不断地束缚自己战车上的一种手段,跟本科教学没有多少关系。

大跃进之中的大学,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有了点洋理论,但无法教学生做学问,上课糊弄,教不会学生怎样做事。扩招等于注水参假,教学实习各个环节都偷工减料,即使在职业教育方面,比跃进前还要差。

这样的大学教学培养,既不能教会学生做人,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事的基本素质,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四年学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只学会了上网,K歌,谈恋爱。最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严重缺乏责任心,这是令用人单位普遍头痛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和外企,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

四、眼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民生三大难题之一。高校大跃进引发的危机,并不局限在教育领域,已经隐含着整个社会的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科技文化进步,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到国家产业的转型,而且隐含了社会的动荡,随着就业的困局扩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比例增加,现在据说已达70%,每年抛到社会上的几百万的失业学生,对社会意味着什么,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高校大跃进,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的条件下,靠注入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使大学上档次,甚至打造几个世界一流大学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实施。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话来说,就是相当于给没有改制的国企,注入大量资金,以期实现经济奇迹。当然,只要钱足够多,奇迹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发生,可惜只能是形式上的奇迹,既没效率,更谈不上品质,甚至会败坏已有的品质,就像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一样,钢是炼出来了,都是废品,至今已堆一堆的,在河南田野上还能看见。果然,现在的大学,只有规模的扩张,楼堂馆所的兴建,而实质品质的提升根本没有,甚至还在下降。原有的行政导向,在资金的扶助下,如虎添翼,形成了垄断权力和垄断公司畸形结合的怪胎,这个怪胎,将原体制的弊病统统发挥到了极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高校大跃进,具有某些洋跃进的味道。因为这个跃进,号称是在学美国。因为美国的大学是普通教育,我们也得是普通教育,不能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人们似乎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花了多少年,目前的国力和教育水平跟我们相比是如何,而我们却在仅仅八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化。现在中国有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拼命排斥美国化,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改革都以美国为尺度,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说一句,美国也是这样的,就万事大吉。

其实,在这种美国化的洋跃进背后,是国家的好大喜功和部门利益冲动的奇妙结合。国家虽然得到了一点虚荣,学生数量第一,论文数量第一,也在短时间内拉动了一点内需,但真正捞到好处的,却是教育行政部门。虽说眼下是个部门利益扩张的年代,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如此大规模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受到遏制,让自己势力范围的所有单位,都乖乖地听命,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央的部委,可以掌握几十个副部级的职位,以至于教育部的每一个司长,都有担任实职的副部级首长的机会。大跃进一旦既成事实,国家似乎只能随之起舞,直至水枯鱼烂为止,即使到了这个地步,烂摊子不管多烂,也只能由国家出面收拾。

http://news.163.com/07/1005/09/3Q1GG66O000121EP.html

【张闳】愤青的狂暴已经接近病态

张闳:愤青的狂暴已经接近病态
2007-07-26  来源: 南方网 

  话语暴力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无非是借助“爱国”的道义力量,为话语暴力确定合法性保护和爆炸性力量,与“爱国”与否本身关系不大。

策划:林斌 执行:谢海涛 景锦

受访人:张闳 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理想主义愤青时代

南都周刊:据说“愤青”一词本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指欧美左翼思潮中,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在中国大陆,最早的愤青是指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你认为是什么具体原因促使愤青在“文革”前后的产生?和国外的愤青相比,他们有哪些异同点?

张闳:由“知青”变“愤青”,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知青”的前身是“红卫兵”,多半是一些抱有革命情怀的年轻人。在成为“知青”的初期,也依然相信自己将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但事实上呢?他们被放逐到陌生的环境里,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当初的理想破灭,人生毫无前途。尤其是在“九一三”事件之后,他们开始反思,1970年代中期,一些觉悟的青年通过阅读禁书和小氛围的思想交流,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直到“文革”结束后,他们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表现为“今天派诗歌”和“伤痕小说”等。

与1960年代西方的左翼愤青相比,知青一代的中国愤青更理性。1960年代西方学生造反运动与“嬉皮士”运动密不可分,他们更强调欲望、生命激情,在形式上跟“红卫兵”运动很像。但知青一代则是通过对“文革”和“红卫兵”运动的反思和背离,来表达自己的。他们虽然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叛逆姿态,但更多的是耽于思考而疏于行动,较少具有破坏性。虽然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强大的建设性,但充满了对新的理想和价值的呼吁。在旧的理想和价值业已破产的情况下,甚至扮演了新的道德代言人的角色。

南都周刊:“文革”以后的1980年代,是慷慨悲歌的理想主义的天下,从文学上看,大批“知青小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另有一些作家以平民代言人的角色,描写社会下层的追求及幻灭,默默无闻中孕育的愤怒和反抗。有人说,以上社会因素促成了理想主义愤青的成长,比如梁晓声就公开宣布:我是一个愤青。这一阶段的愤青有什么特征?

张闳:“文革”后,国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通过高考、返城、招工等措施,知青大多得到了安置。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有了新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实现现代化。至于如何实现且不论,但至少在理论上承诺了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在此种情况下,愤怒的理由不多。纵然个人有诸多不满,但在当时都被解释为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但“阵痛”。因此,当时的“愤青”所针对的大多依然是“文革”。

接下来的问题是,新时期的社会理想虽然在理论上高唱的是“实现四化”,但公众的日常生活却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物质化。而对“红卫兵”、“知青”运动的否定,同时也包含着对一代人青春的否定。一代人已然失去了青春,如果又得到多少物质利益的话,他们的生命价值就显得很低廉了。所以才会有梁晓声这样的作家,他们试图通过文学重新在“知青”生活中发掘激情和理想辉光。让那些在新时代并没有得到多少利益的普通人,在对昔日时光的回忆中重拾青春理想,以赢得自我肯定。这是一个善意的动机,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旧梦,一个“一无所有者”的精神鸦片

更年轻的一代人则不同,比如崔健。这一代对“一无所有”的理解,表现得更加坦然。他们更愿意以一种游荡的姿态,表达对现存秩序和价值的反叛。由此看来,梁晓声既不愤、也不青。崔健才是那个时代的愤青代言人。

南都周刊:1980年代后期,是理想主义逐渐告别中国的时期。一个例子,就是后来电影《保尔·柯察金》,解构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影响中国几代人心灵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这是否意味着理想主义愤青的归隐江湖,其原因是什么?

张闳: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是一个问题男孩变成革命战士的成长小说,这个过程,“知青”一代人已经演绎过一回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故事除了怀旧之外,不再有其他功能。而对于更年轻一代人来说,成为革命战士的机会也不多。即使没有这样一个剧本去建构它,它的意义也不如当年。人们在英雄梦想破灭之后,更愿意看见真实的、普通的自己。这个解构的故事只是这个时代精神变化的结果。如此而已。

民族主义愤青的崛起

南都周刊:1990年代,全球化日益加深,民族主义再度兴起。此时,愤青概念也开始分化,一些人逐渐与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联系在一起,被冠以民族愤青之名。你怎么看待这一类愤青产生的背景?

张闳:一般而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在民族国家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才容易出现的。它出现在1990年代的中国,情况确实非常特殊。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当中,一般而言,这是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毫无疑问,它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进入全球化体系会引发民族认同危机吗?

新的国际秩序需要学会新的外交原则。这些原则既有“丛林原则”式的强权政治,又有多重势力相互妥协的商谈政治。这两种交往原则,中国人都没有学会。既无力应对强权,又不懂得妥协。挫败感无可避免。这就刺激了100多年来中国公众最敏感的心理旧创——民族屈辱。100年的历史仿佛是一个圆环。在民族主义这一点上,官方新的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心理达成了空前的契合。对于愤青来说,适当地表达一下民族义愤,这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在心理上也是安全的。

南都周刊: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流行,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它有着怎样的影响?

张闳:尽管《中国可以说不》是一本刻意制造出来的粗糙之作,但它确实是合时宜的。“说不”,是表达愤怒的通行手段。国家可以“说不”,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说不”行为以合法性,而且,有可能将“说不”行为上升到民族国家大义的高度来予以肯定。这对愤青是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尽管他们未必知道为什么要“说不”、对什么东西“说不”和如何“说不”。

南都周刊: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愤青”一词频频出现在BBS及QQ群聊天室。充斥论坛的往往是各种漫骂和煽动性的“爱国言论”,粗鄙的人身攻击和诋毁,还有对战争的无原则鼓吹。最新的一个事例,就是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被骂为汉奸,被迫失声。怎样看待网络极端愤青的杀伤力?

张闳:互联网话语暴力,并非仅限于民族主义愤青。这是中国大陆一个普遍化的暴力倾向。话语暴力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无非是借助“爱国”的道义力量,为话语暴力确定合法性保护和爆炸性力量,与“爱国”与否本身关系不大。葛红兵的言论确实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他恐怕还没有资格被称之为“汉奸”。

其实,愤青是话语权利资源相当稀薄的一群,如果没有互联网,他们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有了这样一个意见发布平台和表达权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来使用它。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群体效应,为愤青提供了很好的心理保护,愤青只能满足于在虚拟空间里获得一些虚幻的表达权。虽然他们依靠数量和音量,似乎发出了很强的声音,但实际上他们的声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而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依然是话语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表达权相当有限,而且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个版主随随便便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把他们的言论删除得一干二净。所以,这种貌似强大的声音,实际上是弱不禁风。虽然我不支持愤青们的暴力化的表达,但我觉得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充分和更可靠的表达权利和表达空间,否则,这种暴力化的反弹将会更严重,后果也更危险。

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南都周刊:就目前来看,极端民族主义愤青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反日和反美愤青;第二类人则是反美愤青的分支,不顾道德和国际法则,通过将本·拉丹和萨达姆等人奉为英雄,来发泄心中的情绪。第三类人是要求武力攻台者。在全球化时代,从国与国以及国与地区的关系来看,民间的民族主义具有微妙的制衡机能,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并建构一种健康的民族主义,如何来看待这一类愤青的影响?

张闳:我对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并不特别在意,无论它是反美还是反日。一般而言,它还只是停留在盲目的情绪冲动的层面。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隐含着某种危险性。但要传化为危险的行动,还需要一些重要条件。一是极端主义理论。比如本·拉丹的基地组织,有伊斯兰原教旨为理论基础。二是强人式的领袖。目前中国所谓“极端民族主义”愤青,缺乏这样的条件。

民族主义是一个含混的、似是而非的概念,根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凝聚力,而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强人式的精神领袖似乎也没有可能出现。缺乏这两者,愤青就只能沦为乌合之众。依靠盲目的本能冲动纠集在一道,一有什么危险的风吹草动,旋即做鸟兽散。萨达姆就上了这些人的当。当初他们支持萨达姆,狂热反美,结果怎么样呢?国家真有危难,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南都周刊:从国内原因来讲,有学者认为,极端民族主义愤青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会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不利于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而且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激愤民族主义将有可能走向“闭关锁国论”,又必然与极左思潮的死灰复燃相联系,这个有没有道理?

张闳: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对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内的极左思潮是最容易结盟的。这二者的同盟一旦建立,将是社会政治生态急剧恶化的征兆。不过,这还要看这种思潮所影响的人群。在现代政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国家发展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依靠人群的数量。如果人数能决定国事,那政治改革就已经完成了。

南都周刊:有社会学家认为,极端民族主义愤青虽然爱国,但其激进的思维方式和言论却有可能因“遮蔽了真理”而最终导致误国。鲁迅先生早在许多年前称他们为打着爱国旗号的“爱国贼”。如何评价以上言论?

张闳:我在网上已经看到过称鲁迅为“汉奸”的言论。这已经够极端的了吧。如果鲁迅也是“汉奸”的话,我就不知道这些“爱国者”所爱的“国”是一个什么东西了。我只能称他为“无赖”。这种无赖实际上什么都不爱,只爱一个空洞的、子虚乌有的“国”,用来应对自己内心的麻木、愚顽和冷漠。对这种人,有一个西方思想家说得一针见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粪青玷污愤青的名字

南都周刊: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有一种愤青,是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公民意识觉醒的人。他们嫉恶如仇,鞭挞时弊、为己为民争权利。然而愤青的概念发展到今天,他们也似乎已经被妖魔化、边缘化,被“一锅煮”,有没有为愤青正名的必要?

张闳:“愤青”原是指那些有理想、有激情、有勇气、有正义感和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有正义和责任在心,才会对不公有愤怒。事实上,任何一个正直的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同程度上是“愤青”。而如今,“愤青”已被写作“粪青”,表达了人们对那些盲目、愚昧、没有理性、不负责任的言行的不满。“粪青”的种种无端的狂暴情绪,已经接近病态了。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具体的不公视若无睹,对身边的事物也没有爱。只有一派歇斯底里的狂吼乱叫。如果这不是心理病态的话,那么,就是没有廉耻。“愤青”已经成为“无赖”的代名词,很难再纠正。“粪青”应该为“愤青”这个可爱的名字被玷污负责。

http://news.163.com/07/0726/08/3KAK1AHI000121EP.html

Sunday, May 4, 2008

資助九年 馬英九與史瓦濟蘭女兒相認


世界展望會3日舉辦「與世界的兒童做朋友」禱告音樂會,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左)親自出席與他的資助貧童─來自史瓦濟蘭的奈莉西薇(右)見面,雙方高興得相互拉手致意。(季志翔攝)

2008.05.04
資助九年 馬與史瓦濟蘭女兒相認
朱武智/台北報導

準總統馬英九近十五年共認養十名國內外的貧童,昨天下午,他與資助九年的史瓦濟蘭女孩奈莉西薇(Nelisiwe)相認。馬英九送她英英字典與書包當見面禮,奈莉西薇則送卡片恭賀馬英九當選總統,並會天天為其祈禱以治好國家;馬英九笑說,「我真的非常需要。」

台灣世界展望會昨天舉辦「與世界兒童做朋友/禱告音樂會」活動,邀請含台灣共十一國、一六三名貧童到台北參訪。馬英九代表資助人上台致詞時,史瓦濟蘭盧邦波(Lubombo) 社區兒童合唱團廿名小朋友站在舞台上,馬英九轉頭望一回,立時認出了奈莉西薇並與她相擁相認。

馬英九說,他共資助認養十名孩子,國外有三名,分別是厄瓜多、越南與史瓦濟蘭,其餘都是台灣的小朋友。他說,十年前他到索羅門訪問,看到當地小朋友穿著國人捐助的學生制服,上面還繡著「清溪國中」、「張文郎」的字,讓他想起自己小時住萬華西園時,就曾穿過別人捐助的衣服、受人幫助。

馬英九在十五年前,每月定額捐助世展會、家扶基金會以認養貧童。奈莉西薇是他九年前認養,當時,奈莉西薇只有九歲,如今見了面,她已經變成十七歲的少女。

馬英九說,他與認養的孩子之間有些微妙巧合,像奈莉西薇與他同月同日生,但兩人差四十歲;還有一名孩子的生日,跟她女兒相同。

「父女」相認時,馬英九送給奈莉西薇一本英英字典,還有一個皮革與尼龍材質的書包,希望她能用功念書。奈莉西薇則以親手寫的賀卡回贈馬英九;馬英九一邊看內文,一邊代為翻譯,當馬英九念到,「你要審慎的面對總統的職務,並要用雙手捧著」時,馬英九立時翻譯成「戒慎恐懼」的成語,並轉頭問奈莉西薇「誰教妳這些」,奈莉西薇則微笑以對。

之後,馬英九又念到「我會天天為你禱告,祝你治理好這個國家」時,馬英九又回頭對奈莉西薇說,「妳的禱告,我真的很需要,非常需要」。他們的對話,引得現場熱烈掌聲與笑聲。世展會人員表示,奈莉西薇有九個兄弟姊妹,父母雙亡,她與祖母住在一起。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705040171+0+0+120522+0,00.html

Tuesday, April 29, 2008

赖幸媛:民主的真谛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应该尊重少数

赖幸媛:两岸开放 两原则一必要
(台湾) (2008-04-29)
  (联合早报网讯)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准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昨(28)日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强调,推动两岸开放政策,应该掌握「两个原则、一个必要」,就是要有配套措施、利益要全民共享、必须务实。她说,只要是有利民众的政策就会积极执行。

  赖幸媛说,大陆政策由总统、国安会、行政院相关部会包括陆委会、海基会等协商后共同制定,总统定案后由陆委会执行,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陆委会就授权海基会去做,陆委会一直都参与决策,虽然陆委会主委、海基会董事长隶属不同政党,但不至于政出多门。以下为专访纪要:

  不统不独不武 理念一致

  问:为何答应接任陆委会主委?

  答:马先生跟刘院长跟我详谈时提到,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是台湾主流民意,应该在维护台湾主体性,以及照顾台湾人民利益的理念下推动两岸政策,我们的理念颇为契合。

  目前主流民意希望维持现状,也就就是「中国民国台湾」、「不统、不独、不武」。在这样的现状下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这个理念也跟我一致。

  接下这个工作是满大的挑战,需要有勇气去承担。我也认知到,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攸关全民利益,我认为大陆的政策主要目的就是:维持台海稳定、促进东亚和平、增进台湾人民幸福。马先生与刘院长也非常能够认同我的看法。

  问:大陆投资上限40%是否松绑、开放陆资来台,尤其是投资房地产这些问题,理念是否和马萧一致?

  答:这不是理念,这是政策、措施。也就是说,你可以有十种措施,甚至20种、100种,可能是观光、包机、40%限制、房地产、人民币,但只要是跟开放相关的措施,都要抓住「两个原则、一个必要」。

  所有开放利益 全民共享

  第一是任何开放措施都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这样才能降低外部性效果。外部性效果都是负面的,可能是环保、是失业、贫富不均等等,所以一定要有配套措施。

  第二个原则是,所有开放利益应该由全民来共享,不能只被特定利益团体独享,要照顾到中下阶层跟弱势族群。

  一个必要是什么?两岸关系的任何作为,不是说台湾要开放就能开放,一定要双方都有善意跟共同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务实。

  问:怎么看待「九二共识」?

  答:我觉得中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常常会误导。「九二共识」是2000年4月形成的,当时双方有了「understanding」,决定先搁置高度争议的问题尽早展开协商,双方愿意采取暂时搁置的方式来处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在「九二共识」这个词里面绕,这只是个名词,不要陷入说文解字。

  「一中各表」是符合当年的事实,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今年3月26日布希跟胡锦涛通电话,新华社的英文版也有提到「一中各表」,而我方的「一中各表」就是「中华民国」,也就是互不去否认对方。

  问:如何看待外界对你出任主委产生的不同声音?

  答:我可以理解,但我们应该看怎么做比较重要。民主的真谛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应该尊重少数,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民意。

  为什么要形成完整的民意?因为两岸关系太敏感、太复杂,我们必须扩大它的社会基础,否则无法追求和谐的两岸关系,也没有办法巩固我们自己的主体性与利益,投给民进党544万张选票所代表的民意跟意志必须得到尊重,政府是全民的。

  问:过去似乎较少参与两岸事务?

  答:我参与非常的多,两岸、国际跟国安是我的专业。我在国安会四年,涉及所有的案子全部跟两岸有关。但因为这都是机密性质,所以外界不知道,这可是很实在的经验。

  两岸国际国安 我的专业

  问: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近期对两岸事务发表很多看法,会否影响你日后与江的互动?

  答:政府只有一个,不会政出多门,大陆政策就是由总统拍版定案,大陆政策体系我们有严谨的法律架构。海基会董事长是高度象徵意义的职位,政府委派的人都有很高的声望,包括江董事长,我相信海陆两会还是会维持过去优良的传统。

  问:怎么看待外界将你和八年前蔡英文出任陆委会主委做比较?

  答:这是你们拿来比的啊!蔡主委八年前不是讲过一句名言,「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橘子怎么跟苹果比?」我很尊敬她,未来也会向她请益。

http://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4/taiwan080429c.shtml

第二波内阁名单公布 最具争议人事安排
台联前立委赖幸媛 接掌陆委会主委

(2008-04-29)
年龄: 52岁
籍贯: 台湾台中

现职: 无

学历: 英国萨塞克斯(Sussex)大学发展政治社会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暨比较政治学硕士

经历: 台联党立委、国家安全会咨询委员、WTO入会谈判执行人、台湾经济研究院专任副研究员兼国际事务处处长、中华台北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创办人、淡江大学国际企业经营系兼任副教授、记者

马英九跨党派用人

学者:是好牌、高招

  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王昆义向本报表示,启用赖幸媛,显示马英九有意把两岸路线调整为“相较于太右的连战(国民党荣誉主席)及太左的陈水扁,反而比较中间的李登辉路线(有限度的开放、2007年时否认支持台独)”,一来可向500多万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展现最佳回应,二来可透过陆委会与海基会的分工切割,由海基会执掌三通及经贸事务协商,陆委会担负国家主权谈判的挡箭牌,不仅不会违背马英九在经贸政见的承诺,同时增加政治议题谈判的回旋空间。

  王昆义说:“赖幸媛这张牌对民进党以及中共来说,是张好牌、高招。”

  东海大学政治系主任傅恒德向本报表示,赖幸媛任陆委会主委,可在新政府上路后所产生“西进躁进现象”,产生平衡的路线微调,在两岸政策的对内协调上,可从政党平衡的角度出发,与对岸进行对等谈判;未来推动两岸事务政策,难免出现协调上的问题,相信从政人物会有心态及作法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