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黃創夏-郭至楨】四大非典團隊 馬英九的基因解碼



馬英九是被國民黨奶水哺育長大,但卻和國民黨有些不同,和國民黨的文化與思維,有點「格格不入」。圖為2006年故總統蔣經國逝世18週年紀錄片首映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馬英九感性分享過去與經國先生接觸的點滴。(王英豪攝)



馬英九身上一直有著四個「非國民黨」隱性基因,形成了馬英九鮮為人知的「非典型團隊」,幫馬英九部署隊伍,刺激馬英九另類思考與決策‧‧‧

台灣政壇中,「馬英九」這三個字,不僅具爭議,且是個迷!

且看他處理「特別費」、「綠卡」、周美青之「兆豐金股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七零八落、拖拖拉拉,簡單的事情總是搞成很複雜,他和他的團隊,實在不像一個戰力精實、反應靈敏的戰鬥體。

但是儘管如此,馬英九依舊是個政治天王!

怎麼會這樣?不論是馬英九;還是他那個頭重腳輕、有將無兵,各巨頭各自努力的「馬辦」;或是那個戰力始終都不強的「國民黨」,實在無法讓人理解,這種部隊,怎麼可能讓馬英九能夠在多次選舉中過關斬將?台北市贏了、馬、王之戰贏了、如今在2008總統大選中,仍暫居領先。

》》》只看「國民黨」,認不清馬英九

是因馬英九的「魅力」嗎?台灣有多少政治人物都曾有過超高魅力,政黨輪替前,峰頭上的李登輝、陳水扁、宋楚瑜等人的「魅力」未必比馬英九差。他們卻不只有當時的魅力,還有讓人驚歎,組織綿密、反應過人的戰鬥團隊。鮮有人如馬英九般,帶著總是「2266」(閩南語:哩哩啦啦)團隊,孤馬奔螣,卻拉到這麼高的人氣。

另一方面,馬英九分明是被國民黨奶水哺育長大,他卻和國民黨有些不同,和國民黨的那種文化與思維,有點「格格不入」。有時候,馬英九一些決策國民黨內「八大公、九大老」儘管搖頭,卻仍幫馬英九過了關。是誰,協助了馬英九形成另類思考?

謎樣的「馬英九」身上,其實一直有四個「非國民黨」隱性基因,不論在組織動員或思考決策上,早就形成了馬英九一個鮮為人知的「非典型團隊」,幫馬英九部署,刺激馬英九做另類決策,同步創造出他的高人氣。

這四大「非國民黨」DNA分別是:
‧DNA1:「愛心媽媽」土豆藤蔓延全台
‧DNA2:「靈活的藍」別動隊--關家軍
‧DNA3:蕭萬長刨李登輝的「綠根」
‧DNA4:嚴管勤教之馬英九的「哥哥」們

想要解馬英九之「謎」,如果只看他身上的「國民黨」DNA,看國民黨機器、看國民黨公職、看國民黨文化,就會看不到全貌。

》》》兩種DNA會「病變」嗎?

馬英九的隱憂也正在此,在他身上,「國民黨」與「非國民黨」的DNA同異並存。現在也許相安無事,誰又知道,這同異基因間,彼此真能夠永遠並存?還是終究無法融合?誰也不確定,哪一天,這兩股DNA是否會互喫呢?或者,「基因」病變,形成「腫瘤」?到那時,才是馬英九真正的難關!

並不是危言聳聽,要是馬英九無法改變這些日子以來,他已多次曝露出來之那一種猶豫不決,東方也要聽、西方也想滿足、南方打算解釋、北方決心道歉‧‧‧老是想要面面俱到的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養上「溫良恭簡讓」,政治風格上卻忘不了蔣經國之馬英九,也總愛模仿「天威難測」、「寡頭決策」之風格,不想讓別人或幕僚對他「下指導棋」。往往會不經意就別出心裁,問東聽西,刻意讓人抓不住。

但馬英九卻沒想到的是,第一,蔣經國曾經歷過14年西伯利亞之冰天雪地,對人間世有刻骨銘心之淬練,遠非無災無難到公卿之馬英九可比。其次,蔣經國權歸一統,大家不敢質疑。但民主時代下,支持馬英九的力量卻是那麼的多元,也那麼的不一樣,也會有不滿意的公然表達與批評!

身上的DNA如此複雜又異質的馬英九,要是遲遲不能找出一個更明快與透明的決策之道,馬英九終究會有「面面不到」危機的那一天。

◎DNA1:「愛心媽媽」土豆藤蔓延全台

走進馬英九的已陸續開張的競選總部中,不論是全國總部,還是各地分部,都會看到一群「婆婆媽媽」,三三兩兩地忙著,招呼東,接待西,忙碌得緊。被國民黨黨工稱為「愛心媽媽」。

別小看「婆婆媽媽」群,國民黨與泛藍起起落落政治領袖中,只有馬英九有這般「終極武器」,遍灑台灣各地,不知已有幾萬,還是幾十萬個「愛心媽媽」,讓馬英九在1998年、2002年台北市長之役,以及和王金平「黨主席之爭」三場戰役中,總能異軍突起,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她們的番號叫「土豆志工團」,男女老少都有,資深女公民是主力,目前由前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負責領隊。前台北市民政局長何鴻榮穿梭打雜,負責行政連繫,擴大全國性部署。

這些不靠國民黨力量建構起的「兵團」是馬英九於2006年10月提出構想,2007年3月3日誓師建軍,馬英九提出建立百萬「土豆」,如落花生般鄉野蔓延,成為「催票」輔助部隊。

「土豆志工團」已在各鄉鎮建立組織,去年中,以台中市為例,就已有77個分團,1540個團員,民進黨的「聖地」宜蘭,「蘭陽分團」已超過300個成員,台東、高雄、嘉義‧‧‧均已各自成立了數十個分團。

》》》「愛心媽媽」動員力,立委諸公都害怕

不要小看這些「愛心媽媽」,這屆國民黨中常委改選,沒有政治背景,卻以「黑馬」之勢,在31個中常委中,勇奪排名第16名中常委的台中技術學院副教授邱潤容,就是「全國土豆志工團」副團長,「土豆」動員力量,連許多資深立法委員都忘塵莫及。

會發展「土豆」戰法,乃因馬英九並不迷戀國民黨黨機器,從1998年第一次參選起,馬英九就引入了類似民間社會「多層次傳銷」或「老鼠會」模式,成了他選舉時,輔助動員催票的秘密部隊。

土豆中,黃桂美是眾人公推的老大姐,個性爽朗、熱情,老公事業有成,家勢頗豐,從不需要候選人或競選總部給予贊助,兒女中還有人目前是縣市政府局處長,可說是毫無後顧之憂,所以能全心投入。1998年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後,馬迷黃桂美就到馬總部幫忙,帶著賦閒在家的婆婆媽媽,一群姐妹淘到總部參與團體生活,打掃、接電話、交流廚藝,弄孫心得、養體護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選後,這群姐妹依舊相聚,馬英九若行程排得出來,通常都會和她們相聚。

以此雛形累積,2002年再擴大,當時,馬總部在二樓專設義工團辦公室,每日總有上百名婆婆媽媽們在此打電話拉票,交換心得,或相約選後到哪兒去遊山玩水。2005年和王金平黨主席之爭,「愛心媽媽團」集結成「螞蟻雄兵」,靠著她們的人脈和親友鄉親脈絡,形成綿密關係網,跨出了台北市,開始全國部署。

義工團擴大過程中,還有一關鍵人物,前財政部次長何顯重的女兒,勤美證券投顧總經理何美頤,是馬英九的世交,她熱情地出錢又出力,讓這群「愛心媽媽」更持續茁壯。

》》》柴米油鹽醬醋茶,姐姐妹妹一起來

有這麼一群積極、主動,又不需要花錢的「後援總隊」,馬英九的「Long Stay」部分安排,也沿用這種部署,擴大多層次傳銷模式,第一站就在前台中縣長廖了乙的配合下,建構並補強早已鬆散多時的國民黨基層組織的新方法。

馬英九每到一地,「行政事務」總管詹春柏都下令地方黨組織「不准」動員黨員來「充場面」,要求國民黨地方黨組織,透過宣傳車,或個人的親友鄉里脈絡,到大街小巷廣播,幾點幾分,在什麼地方,馬英九會來和鄉親抬槓(閩南語:聊天)。

群眾招攬來後,馬英九工作小組會在門口發放小卡片,不強迫而聽任民眾主動填寫,讓有興趣的民眾,自動留下姓名、住址、聯絡電話等基本資料。不要小看這些效果,一個場子六、七百人到場,往往有三、四百人願意填寫資料,光是在台中縣東勢這一地,曾一個下午,就蒐集了一千多張卡片。

這些卡片,地方上黨組織留存一份、執政的縣市內,縣市長和該區立委也有一份、非執政縣市,有心參選的立委或爭取下任縣長提名者也有一份,並且都在一、兩天內,彙整到馬英九競選辦公室,由義工群建立電腦資料庫,「土豆志工團」再和這些地方熱情人士分享心得,讓一顆顆「土豆」遍地發芽。

馬英九離開當地,工作小組就會根據蒐集到的資料,打電話感謝這些群眾,接手後續的連絡。最特殊的一點是,這些媽媽們和許多留下資料的人,據總部分析後,竟發現他們的特質和「慈濟媽媽」頗為雷同,曾為馬英九副市長的葉金川,恰是「慈濟人」,當然順理成章成了這系統的「分身」,葉金川四處奔走,協助將這些散兵、游勇,組織成一、二十人不等的「土豆志工團」。

》》》阿嬤拉阿公,複式動員齊催票

「土豆志工團」和過去「李登輝之友」、「連戰之友」、「宋楚瑜之友」不同的是,不是「由上而下」組織力量去發動,而是「由下而上」成長,發自基層民眾之主動,平時還可以分享生活的柴米油鹽瑣事,相互照顧與關懷,凝聚與動員的熱情反而比那種黨員組織更強。

除了平常發放文宣,到各地總部幫忙外,「土豆志工團」最主要功能,就是在投票日的當天,發動他們身邊的「人脈關係」,密集「樓頂招樓下、阿嬤拉阿公」到投票所去投票。協助國民黨黨組織的動員,形成四次、五次「催票」的「複式動員網」。

1998年,馬英九靠這個「催票武器」擊敗陳水扁,2002年馬英九依然靠這武器壓倒性讓李應元重挫,但都僅限於在台北市區域中。和王金平爭奪黨主席之役,黨員系統開始全面布局,正因為初步「土豆志工團」奏效,雖然當時國民黨的絕大多數派系領袖、民意代表,都出面挺王,但馬英九仍以七:三的壓倒性優勢,讓王金平飲恨。

面對民進黨的執政優勢、加上國民黨日益凋零的基層黨組織,地面作戰上,別光看馬英九老是孤馬奔跑,其實馬英九正透過一波又一波的「Long Stay」,為「土豆」播種,再由葉金川接續耕稼,構築綿密的全台灣大街小巷都存在的「土豆兵團」,以便在3月22日貫徹催票,讓支持度都能成功轉化成「得票數」。

◎DNA2:「靈活的藍」別動隊--關家軍

除「土豆志工團」專攻婆婆媽媽與銀髮族外,螞蟻雄兵中還有一群人,未必具有國民黨籍、可能從來沒踏進國民黨中央過、甚至連馬英九可能都沒有當面聊過,在馬英九的競選總統之路上,卻是一支攻勢靈活、四處突襲的「別動隊」。被國民黨黨中央稱為「靈活的藍」。

「別動隊」沒有正式成軍,勉強可稱為「關家軍」吧。在情感上,奉國民黨副主席關中為精神象徵,但多數並非專業的政治工作者,分布在各行各業,各有點小成就,這批以四十到五十歲的專業中產階級,對政治一向很關注熱心,事實上,在他們年少輕狂的歲月中,都曾有過高度參政意願。

這是關中在當國民黨組工會時代就布下的樁,在解嚴前舊國民黨工體系中,關中一向被視為思想較為開明,當時關中提出,國民黨政權只依靠地方派系的時代終將被淘汰,文宣戰才是未來選舉的主軸

為貫澈想法,關中除搞「雙十園」聚集了一批已畢業年輕人外,他還透過國民黨「知青黨部」在大學校園中推動「種子計畫」,二十多年後,種子已在各地開枝散葉,如今剛好讓馬英九來收割。

種子計畫以當時主要大學,如台大、政大、東吳、東海、輔大、成大、中山為目標,挑選學生社團活躍分子,如代聯會、活動中心幹部,或是山服社、仁愛工作社、辯論社、校刊社等等活躍學生。組成方式有點像美國長春藤校園「兄弟會」,設定是「菁英組織」,需學長引薦、團體考核才能入會

除各校「知青黨部」連繫與訓練外,關中透過各類學生活動,進行親帶親教,碰到選舉,還讓他們參加文宣製作,見習選舉操作。有點類似蔣經國以前的「三青團」,或是中共之「共青團」。這作法也讓關中在黨內招忌,認為他是培養「私家軍」。

》》》當年關中播種,如今小馬收割

1990年立法委員、省議員選舉與縣市長選舉中,有心改變國民黨選舉思維的關中,欲透過黨內初選機制,徹底消滅地方派系,引起黨內極大的反彈,不但和相信地方派系的宋楚瑜交惡,在國民黨中常會裡,林洋港、吳伯雄、高育仁、張建邦、謝深山、許水德與倪文亞等七位中常委均發言反對,其中吳伯雄、高育仁都是分屬桃園與台南地方派系出身的大老。

黨內衝突的結果,國民黨在省議員選舉提名派系出身的比例下降,但在立法委員與縣市長名單中則上升。不過,面對台灣的民主化浪潮,與民眾反對分贓政治的趨勢中。國民黨提名的20席縣市長大受挫敗,僅拿下13席,關中因此下台。

國民黨更擔憂失去政權,反而更想借地方派系當助力保政權。宋楚瑜接任秘書長之後,頻頻走訪地方,以更加相互依存的連結,調整中央與地方的結盟關係。更奠下了關、宋兩人對國民黨發展方針的基本差異,形成多年心結。

原本是國民黨「明日之星」的關中失了勢,被視為他「私家軍」之「種子們」因此失去了在黨內發揮與發展空間,這些當時台灣領先群大學之活躍分子,斷了從政之路,但因學有專精,回到各自領域,各自發展,二十多年下來,各有一片天。

「種子們」多數是法政科系的學生,也有清、交與成大的理工人。其中,最為台灣政壇所知的就是「威肯」公關體系,但這只是「種子」中很小一圈。那些在各行各業打拚,每一段時間就固定聚會,緬懷年少輕狂的人,分布在北中南各地,時常聚會聯誼。成員中,還有大學副校長、系主任、教授、甚至有金控公司的高層、上市精密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在竹科中,也有兩大晶圓廠某副廠長列身其中‧‧‧

他們,約在40歲到50歲之間,社會中洗禮二十多年,觀念與思想更開放,對舊國民黨許多弊端並不認同,甚至反感,常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抨擊。

另一方面,他們心有所憾,眼看當年許許多多在校園中,一起搞社團、一起打麻將的同輩,多人在那個民主化浪頭中,走向黨外,搭上民進黨「羅馬兵團」(羅文嘉、馬永成之童子軍集團)列車,竟在幾年間成了綠朝新貴,「種子們」總是有所感歎。

》》》尋找藍色「影武者」,中產階級特攻隊

但要這些已事業有小成的人放下事業,直接跳入政治圈,風險太大。這批數百人的「種子」就形成了「尋找影武者」政治參與風格,尋覓認同對象,在私底下協助動員,幫忙出文宣點子、組織後援會,成了關中手中一隻隨時可以遞補上陣的後援隊。

1998年,威肯體系這部分人在關中引介下,幫馬英九競選,這批種子和馬英九有了第一次連結。連戰在2000年大選,請關中重出江湖,關中替連戰部署全國各地的「連友會」,基礎仍是批種子,這批種子在失散已十多年後再聚首,但他們對連戰未太正面認同,2004年,連宋再戰,不少人仍採壁上觀。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流著「藍血」,寄望國民黨能世代交替,展現新風貌。政黨輪替後,各地「種子」自由發揮,如胡志強選台中市、朱立倫選桃園縣、謝深山參與補選花連縣、還有板橋市長、中永和市長選舉,在地「關家軍」都有參與。事實上,郝龍斌參選台北市長,也有關家軍的身影,台北市副市長吳秀光、立委吳育昇、馬英九前民政局長何鴻榮、都和這批「種子」有密切關係。

目前,關中正在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布樁、挖牆腳,此次立委在高雄縣與高雄市,包含2006年黃俊英參選高雄市長的文宣班底,有不少人都是出身「種子」,都是那些回到家鄉,在地經營一、二十年的班底。

這次立委與總統選舉中,以「反貪腐聯盟」為名,對民進黨攻勢不斷的文宣作品,據瞭解,有些「種子」參與甚深。

除了搞文宣,關中親征南台灣之各鄉鎮,所依賴的第一塊墊基石,幾乎,都是由「種子」們在當先鋒,主攻在地的中產階級。形成了馬英九在國民黨既有黨基層組織外的另一隻獨特隊伍。

◎DNA3:蕭萬長刨李登輝的「綠根」

若把馬英九搭檔蕭萬長,僅僅視為是一個資深的「財經專家」,就太小看蕭萬長在這場選戰中的角色了。

2007年6月,馬英九找了蕭萬長當搭檔後,怎樣發揮蕭萬長的功能?一度讓馬辦左右為難。事實上,馬英九多數幕僚對蕭萬長並不熟悉,而蕭萬長也相當「客氣」。面對過去的行政院長「老前輩」,馬英九也不好指派任務;但馬未正式授權,蕭萬長也不好意思「逾越」;馬、蕭兩人「相敬如賓」了好一陣子。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加上馬英九要正式下鄉「Long Stay」,才請蕭萬長負責起「選舉事務」總督導,又一起請出蕭萬長信任的詹啟賢,蕭萬長才漸漸地主動「輔佐」起馬英九,針對馬英九不擅長的本土鄉紳伸展手腳。

》》》相敬如賓,馬、蕭仍在「磨合」

2007年10月後,蕭萬長自己成立了「策略小組」,招攬了許多打不進馬英九舊核心的「熱心人士」,專門蒐集非國民黨系統,與貼近本土想法的策略,目標是要和馬英九分進合擊。過程中,因兩路人馬認知差異多,常因此讓蕭萬長提出一些和國民黨中央不同調的意見,至今,還不時傳出蕭萬長與詹啟賢的觀點,常和馬英九的舊核心,常發生爭執。

雖然馬、蕭的「磨合」仍需努力,但不影響蕭萬長深耕本土的布局。從2007年9月後,在馬英九的競選隊伍裡,蕭萬長除了協助馬英九擘畫「國政藍圖」外,他更重要,卻被人忽略掉的角色,就是「刨根」──刨掉本土意識仕紳,這個馬英九最弱「綠」根。

威權時代之「黨外」到民進黨成立,台灣反對國民黨勢力的主要結構,社會基層與台灣傳統仕紳結構為兩大基礎,馬英九的「Long Stay」直攻社會基層,蕭萬長則專在仕紳結構中,幫馬英九穿針引線。

仕紳結構人數並不多,但在地方上幾乎都有一甲子以上的根基,是各地方的意見領袖。仕紳結構主力是醫師、地方學校之校長、和數十年,甚至百年之產業家族、以及各種本土性宗教的意見領袖,他們一向很「惜皮」(閩南語:愛習羽毛,不出風頭),默默出錢出力,鮮少站到檯面上。

》》》「惜皮」的台灣仕紳,民主路上不缺席

惜皮,不代表仕紳結構不關心政治,因1947年「228事件」加上後來軍隊「清鄉」與「白色恐怖」,仕紳們都在幕後。他們曾贊助過雷震的「自由中國」、捐款給黃信介、施明德的「美麗島雜誌」,開放中央級選舉後,50萬元、100萬元的捐助,目前檯面上的民進黨領袖,大概都被捐助過。

1996年的總統大選,是仕紳結構第一次集結起點,李登輝除了動用傳統國民黨力量外,還有三大基金會幕後幫他結合仕紳結構。分別是「李連基金會」、「南海基金會」、及「台原文教基金會」。

當時李登輝欽定的競選總幹事就是蕭萬長,當時,黨務有吳伯雄、黃昆輝與許水德,地方派系有宋楚瑜、民代有王金平、行政體系是徐立德在操盤、財經圈有劉泰英、文宣則有賴東明。蕭萬長這位總幹事似乎都插不上手,李登輝於是就讓蕭萬長負責聯絡台灣仕紳結構。

其實,李登輝對蕭萬長栽培心意很重,更早之前,他就替蕭萬長布局仕紳脈絡了,那是當蕭萬長因與錢復互動有問題,離開經建會副主委之時,就是李登輝破例欽選蕭萬長當國民黨組工會主委,替蕭萬長打造地方脈絡之根基。

》》》李登輝的老友,也是蕭萬長之友

李登輝的本土仕紳三大基金會中,「李連基金會」由黃正雄和黃昆揮操盤,一向台獨本土意識較濃厚。「南海文教基金會」以知識分子和教育界及老企業主為主脈,1996年李登輝選用「台灣戰歌」當競選主打歌,正是「南海」的手筆。

「南海先生」何暨明是和李登輝在二次大戰後,被日本遣返回台同船留日學生,228事變後清鄉,李登輝就躲在台北淡水何暨明家「南海米店」逃過一劫。南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有位戴一義,合森企業董事長並曾任台塑石油董事長,和蕭萬長同屬政商聯誼團體「大蟲隊」,私交甚篤。

戴一義等人對蕭萬長也是絕對地情義相挺,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蕭萬長因處理決策上和李登輝、劉泰英失和,一度失去李登輝的關愛眼神。百般寂寥的蕭萬長在1998年上半年,只能默默像個中小企業處長,四處到小工業區去看小工廠。

幫蕭萬長在李登輝面前緩頰的,就是常到官邸陪李登輝聊天的「南海」體系,他們在李登輝面前替蕭萬長轉達施政考量與難處。一向低調的他們,還在那段時間內,破例地出面找過一些批評蕭萬長最嚴厲的媒體,替蕭萬長解說金融風暴期間施政的種種情非得已,對蕭萬長情深義厚。

蕭萬長和馬英九站在一塊了,他們,雖不見得立刻轉向,但和老朋友見見面,聽一聽想法,總無妨吧。這也是蕭萬長的輔選行程總是很神秘,老是跑一些「小攤」,沒幾個人,因他去見的就是這些老鄉紳,去安排老鄉紳給馬英九一個「面試」的機會。

台原文教基金會則是結合台灣文史耆宿,負責人是林經甫,林經甫正是2000年陳水扁就職典禮的籌備負責人之一。林經甫曾參與印尼巴譚島開發,和印尼前總統哈比比交好。蕭萬長在經濟部時推動台灣航太工業,負責印尼工業的哈比比8度來台,就是林經甫牽線。90年代,李登輝到東南亞的「度假外交」,林經甫的人脈也幫了不少忙,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蕭萬長到東南亞考察實況,除了他在馬來西亞之老友馬哈迪協助外,印尼等國家,林經甫也出了力。

》》》「棄扁保台」,老蕭之漸進式說帖

和被馬蕭競選辦公室執行總幹事詹啟賢所「拔樁」的台灣中南部醫界菁英同樣,陳水扁八年施政,也讓許多台灣的仕紳階級與文史耆qí老失望。蕭萬長和這些仕紳與耆老素有交情,這段日子以來,他不停地去拜會這些仕紳。據馬競選團隊宣稱,在蕭萬長解說,且李登輝靜觀其變未介入干預下,成果「將比醫界挺馬更好。」

蕭萬長是以「漸進式說服」在進展「刨綠根」,主軸是「棄扁保台,給馬英九一個機會」,捍衛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需「忍痛」捨棄陳水扁與謝長廷。

在蕭萬長牽引下,仕紳結構有許多人都和馬英九私下「口試」。有些人已表態「無法公開支持馬英九,但絕不支持謝長廷與陳水扁」、多人願意「給馬英九這『古意人』試看麥」,或宣稱「挺馬不挺藍」。馬英九陣營已在籌畫在春節後適當時機,再說服一些人現身挺馬。

泛綠的上層結構,正和醫界一樣,因陳水扁亂政作為,經過一甲子的抗拒外來者,有些人,已在是否要跳開「族群認同」間躊躇了。

蕭萬長刨綠根布署中,還有個「別動隊」,專門針對各地方的老校長、和資深教師,靠的是師範體系出身的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八年以來,民進黨用的教育部長多是大學教授出身,對於基礎教育的退休老校長、資深教師未深耕。這些地方上老師範體系,桃李滿天下,可能連在地縣長都是學生,雖然沒幾票,但還是能在象徵意義,幫馬英九多拉點在地力量。

◎DNA4:嚴管勤教之馬英九「哥哥」們

2007年底,曾去日本訪問的馬英九,被「日華議員懇談會」副會長玉澤德一郎當面公開質問:為什麼馬英九的釣魚台立場,對日本不友善。

這些日本議員「功課」並未作足,事實上,「釣魚台」是馬英九政治生命中重要的里程碑,30多年前,「釣魚台」讓馬英九對政治有了興趣,馬英九還因此獲得了數十年以來,對他嚴管勤教、守護有加「哥哥們」的照顧,更讓馬英九對他從小所受的國民黨黨國意識,有了可能不一樣的「啟蒙」。

當年「保釣」以台大為中心,健將如名作家張系國、政論家南方朔、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作家陳曉林、評論家錢永祥等,還有和民進黨親近的洪三雄、陳玲玉夫婦等。馬英九的大姐馬以南,在台大時也很活躍,和張系國、王曉波一夥「小左派」交情甚篤,馬英九考進台大後,就把她家中瑰寶馬英九介紹給了這群學長認識。馬英九因跟隨學長也成保釣一員。

》》》馬英九也有「年少輕狂」歲月

馬英九和「學長們」,卻為馬父馬鶴凌「惹了麻煩」,當時馬鶴凌認為年輕人「愛國、有理想」值得鼓勵,鼓吹國民黨應傾聽學子建言,在台大舉辦好幾場青年座談會。這批當年「小左派」面對李煥等黨國高官,竟批評國民黨缺失。馬鶴凌因此丟官,仕途畫上休止符

馬鶴凌卻不埋怨這群年青人,直到晚年,還稱許這批年青人是「人才」,支持馬英九和這些「哥哥們」多學習。恰好,當時王曉波、南方朔等人租屋在馬英九家附近小巷,從小就住在姐妹成群「女生宿舍」的馬英九,有了個新天地,他喜愛下課後,跑到這批「哥哥們」的蝸居混日子。

那日子該是馬英九拘謹生命中最「解放」時光吧!秉燭夜談、吞雲吐霧、煮酒論政,馬英九雖然話不多,默默聽。但他從「哥哥們」身上,知道了他所不知的「白色恐怖」,聽到了他未聽聞的「樁腳政治」、瞭解到舊國民黨的「派系內鬥」‧‧‧

這些「哥哥們」許多人一輩子批判執政黨,許多人因「殷海光事件」、「台大哲學系事件」受過牽累,對舊國民黨與威權體制都有深刻與嚴厲的反省與批判。和這些「哥哥們」共處,馬英九雖然未必完全理解「哥哥們」說的是什麼?但點點滴滴的不一樣的觀點,還是讓吃國民黨「奶水」長大的馬英九,啟發了他對舊國民黨許多問題的認識。

30多年以來,這批年青人都各有成就,但每年還是固定會聚在一塊兒「喝春酒」,就算政治立場已有顯著差異,他們青年時代的情懷與友誼仍不變,如綠朝新貴洪三雄夫婦幾乎必到。

習慣性的,馬英九依然是他們的「小老弟」,這些「哥哥們」依然用那種「愛護小弟」模式,指正馬英九這不好,提醒馬英九哪兒該改,國民黨又有哪些事情不對‧‧‧馬英九仍和小時候一樣,默默地聽著。

別小看這種模式,馬英九決心參選總統和不顧父親馬鶴凌的反對,爭取國民黨黨主席,「哥哥們」就比「父親」更有力。

》》》守護不求官,馬英九最信賴

那是在2005年春節後,當著馬英九的面,「哥哥們」不留情面指出馬英九頂多是「時勢所造的英雄,卻不是造時勢之英雄」,不服氣的馬英九漲紅臉、握緊拳頭、兩眼直瞪「哥哥們」直辯:「我會證明你們錯了」。後來馬英九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兩度直呼:「我會證明我能夠造時勢!」可見他心中的委曲與不滿。

不過,馬英九仍非常「依賴」這些「哥哥們」,這些「哥哥」幾乎從不向馬英九求什麼,但永遠都關切馬英九的動向,替馬英九思考該怎樣應對,替馬英九想方向‧‧‧他們卻從來不會主動打電話給馬英九,就算接到馬英九的「討論」電話,事後,都會尊重馬英九,往往是講過就好,最後要怎麼做,還是該讓馬英九自己決定。

坦白講,馬英九通常也未必言必聽、計必從,還是常常搞砸,或是東拼西湊,搞成「四不像」。但他們頂多氣到跳腳,覺得這小弟「不受教」,卻絕不會主動去告訴馬英九,「非如此不可」。真如「哥哥」一樣,在幕後關注著任何可能和馬英九相關的大小事,勤管嚴教,守護著這位「小弟」。

馬英九為什麼「信賴」或「依靠」這些「哥哥們」?是因為他們不像那些民代、黨官、市府團隊,他們幾乎都是不想當官之輩,讓馬英九心無負擔,他們從不主動找馬英九,都是馬英九去找他們,讓馬英九擁有絕對「自主」空間。

馬英九雖然常常對這些「哥哥」的指正,臉紅勃子粗的頂嘴,抗議,或是像小學生一樣,拿著筆記本猛記。但他就像是「小弟」般,每當他猶疑難決某些重大決策時,馬英九首先想到可以商量、且能較不夾帶個人利益的徵詢對象,不是黨中央,也非「市府團隊」,他習慣性地就會拿起話機,一一撥給他的「哥哥們」,東聽西問,尋找另類思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Print/0,4640,9702120241%200%200%20094313%200,00.htm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