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看的关于日本的文章
2007-03-27 来源: 荆楚网(武汉)
作者:芮成钢
这个题目当然是大大夸张了,文章只不过是个人的杂感罢了。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为了东施效颦《东京审判》的电影宣传词。影片的海报上印着这样的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我觉得这也夸张了,言重了。电影拍的虽然还不错,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这宣传词,一是有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去多卖电影票的嫌疑,二来,那段痛苦的历史早已铭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里,语言里,生活里,甚至是意识里,好像并不迫切急需更多的提醒。这句宣传词也许用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年代更为贴切。
国耻我们当然永不能忘,也不会忘。生活中随时随地常会想到。每次运动爬香山,看到被英法联军烧毁的香山寺的断壁残垣,我都会感慨:如此恢宏的大国,当年竟会被如此的侮辱。
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经常去看看香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感受,去思考。
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揭开陈年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
我们的目的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
中国和日本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日本这个国家,来看日本人?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
小时候,第一次看《小兵张嘎》、《地道战》的时候,我们也许还在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我们在模仿葛优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说话的时候,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也许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
今天,从手机到汽车,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究竟什么是日货?
随便出一道考试题: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r。“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
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制得了吗?
作为一个做电视的人,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这个,你抵制得了吗?
尊重并熟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曾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古代社会,隋唐开始中日有来往,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惟一选择,像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
当然,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二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从零到一万。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从赔款到投资,中日的贸易也成就了中国今天的繁荣。我们那时候虽然还小,但也应该依稀记得:中日关系当时是非常的好,可以称作是蜜月期。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的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
从中日建交开始,日本的首脑,有过一次次的道歉和谢罪。只是到了小泉这几代领导人才出现了伤害中国人情感的劣迹。我们不能为了几个心怀叵测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几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势力,而忘记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计,忘记了从周恩来田中角荣开始的,几代中日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友谊。
中日那段痛苦的历史,也只是中日交流两千年里的一段阴影,不是全部。未来,更长。
我们不能只念叨着中文是日语的祖宗,恨不得连日本人都是当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记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相反,这是自信的表现。
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父母师长常会教育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优点。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
前一阵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签名售书,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日的旗号抗议。这是中国人的尴尬,这样的做法,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
但愿我们这一代,在声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之后,也不会忘记回家去听听小泽征尔的音乐;在痛斥完东京市长石原生太郎的反华言论之后,也还会去翻翻村上春树的小说……
强大与伟大
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面上看起来只不过是一部经典武打片,其实却回答了一个今天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胸怀来看自己,来看世界。
影片中,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对生死状,第一句话却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一上来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的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
霍元甲战胜每一个对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让对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影片对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非常客观。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对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划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会会长却是一个阴谋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会长为了自己的赌局而侮辱了日本的荣誉,给日本人带来了耻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并没有日本人说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
霍元甲在临死前,徒弟们怒不可遏,要去报仇。而他对徒弟们是这样说的:“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
归根到底,还是要自强不息,自身的强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几句话,凝聚了无数中国乃至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也是用这样的胸怀,来这样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才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值得看的电影。
今天的中国,盛事空前,已经以强大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世人共晓的事实,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国人都会告诉你的,并不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证明。也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少踢进了几个球,少拿了几块金牌,或是少了几句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而觉得我们软弱。
强大,靠的是实力,但是,伟大,靠的是胸怀。
中国和世界的误会:盲人摸象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问问周围所有骂“小日本”的朋友,去过日本吗?有过日本的朋友吗?答案大多是No。我自己原来对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扪心自问,除了那段历史之外,也大都是道听途说,没去过日本,没有一个日本朋友,甚至也没有采访过几个日本的政要和企业领袖。
如果是一个美国人,从未来到过中国,没有中国朋友,而只是在媒体上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不良言论,就断言中国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会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中国人一无所知,你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
而我们对日本就了解吗?
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却最不了解的国家。我们大多数青年人可能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与刀》,赖孝尔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著作)。
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我说中国要比他们想象中的精彩得多,优秀得多。一次中国之行,往往会改变他们许多从小积累的对中国的不良或错误印象。而一个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变许多。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变了我从前许多过于简单,过于主观的判断。
在耶鲁给美国学生讲中国的时候,我经常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概括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哪里,就认为哪里是大象的全部,都没有看到相对完整的大画面。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美国朋友和在美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也都没有能对一个国家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于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体会。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也许也会连篇累牍的抱怨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我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国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驾驭的、欺负的连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国人。
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误判产生的预言变成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
一分为三,为四,立体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国,看世界,这才是我们21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有的胸怀和眼界。
过于敏感
“东亚病夫”这四个字我很反感,这些年除了我们自己经常提起,我从未听外国人提起过,也没有在国外的媒体上看到过。
在国外,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敏感。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朋友说了两句无心快语,等等等等,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去想,接着就仗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的把对方说得无地自容,再仗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一把,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觉需要投诉几率最小的国家)。
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哪里来的人都一样,甚至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就像是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
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在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我们常说的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如果问问周围的朋友,走遍世界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吗?很多人说差不多。然后再问为什么呢?通常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是人的时候他们还是猴,我们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的经济增长10%,我们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我们有56个民族、长江黄河,我们曾经傲视群雄,如今大国崛起。这些事实(人与猴的部分除外)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光靠这些还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历史,忽略现在与未来,这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关键。
真正的不卑不亢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根本信念——世界上的人不论种族、肤色、男女、国家大小强弱,作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基础上的自信与反省才是坚实的、健康的、和谐的。
如果你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是卢旺达的公民,你的国家贫穷,弱小,全世界都曾把你的国家与种族仇杀连在一起,你,还能让自己阳光吗?如果你是菲律宾公民,殖民的历史让你的名字前面是法语,后面是西班牙语,你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你还自信吗?如果你坚信这颗星球上人人平等,那你会依然自信地微笑。
京都国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
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离开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拉到哪里的客人就给放哪里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咱们国歌产生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又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个几个喜欢作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
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复杂了。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地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
愿中日世代友好……
http://news.163.com/07/0327/09/3AJ3D2I2000121EP.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